明日,全市的中小学生将踏入教室,迎来新学期的首堂课程。依照教育部先前发布的指示,自新学期起,小学一年级至初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以及“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调整为“道德与法治”。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语文、历史学科的起始年级也将启用全新编撰或修订后的教材。
相关负责人指出,自本年度起,人教版的语文、历史以及政治教材将逐步进行更新换代。新学期伊始,教材的更新工作将率先覆盖一、七年级,涉及一、七年级的语文、历史以及《道德与法治》教材都将全新启用。随后,这一更新计划将逐年推进,逐步覆盖所有年级。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先识字再学拼音
今年人教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在外观和内容结构上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尺寸增大了,教材的纸张尺寸已升级为A4规格的“大册”。
北青报记者透露,内容上的主要调整体现在,过去那种先学习拼音的教学方式将不再沿用,新教材将更加重视识字技能的培养,并采取先教学生识字后教授拼音的顺序。在此之前,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目录排列是“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等,而新教材则调整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等。
面对这种颇具“颠覆性”的调整,朝阳区八十中学枣营分校的姜海霞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解释称,实施这一举措的初衷在于缓解孩子们入学时的压力。她提到:“以往我们都是按照先学习拼音再学习汉字的顺序进行,自开学以来,学生和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原本计划一个月内完成的学业进度,常常会推迟完成,家长们也因此感到十分焦虑,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效果不佳,难以跟上进度。”
姜老师透露,新教材中部分课文进行了更替,其中包括了《秋天到了》和《江南》等新篇目,此外,还增添了若干首儿童诗歌。许多语文教师观察到,新编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语文园地栏目,都引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其中一则故事描绘了孩子们手持小人书,热烈讨论《西游记》的情景,而在识字环节,更是印制了京剧角色的形象,这些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新教材对识字量的规定亦有所调整,将字数从原先的400字缩减至目前的300字。尽管整体字数有所减少,然而对于学生需掌握的会写汉字数量,依旧维持了100字的基准。一年级语文教师透露,过去学生需掌握的汉字主要是独体字,比如“大”和“小”,然而,新教材中引入了一些双体字初一上册语文课本拼音,例如“林”和“从”。此外,无论是识字的环节还是书写的部分,新教材都增添了偏旁部首和笔顺等方面的指导信息,从而对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更有效的帮助。
北京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更强调学生认读字能力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丰台区的教育工作者那里得知,此前北京地区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先教授拼音,随后再学习汉字。然而,最新版的教材在教授拼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开始认识汉字,并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汉字识别和阅读能力。
新版教材中,认读字数量由老版的198个增至407个,增幅达到209个。与此同时,会写字的数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以今年北京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会写字数为100个,相比老版的123个字,减少了23个。
这位教师向北青报记者透露,新版的语文教材第一册规定,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也要开始认识汉字。由于本册教材的识字量相较于旧版有显著提升,因此,在教材的拼音学习部分,便要求学生识别生字,并且在课后练习中也有相应的要求。
该教师进一步指出,新版的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更具针对性,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教材编排上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针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拼音,教材中设计了专门的习题以加强训练。此外,在各单元中还增设了语文实践活动环节。例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建议教师将生活中的广告牌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增加了田字格
今年新版的初一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其尺寸从原先的小开本升级为大开本。这一调整得到了初中语文教师们的广泛赞同,他们认为这种变化十分适宜,“书本上的空白区域增加了,对学生记笔记来说更加便利,尤其是对于语文课中的批注、圈点、注释等。”
教材内容经过多次修订,西城区一位初一语文教师王老师透露,其中新增了林海音的《窃读记》、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梁实秋的《鸟》等作品。此外,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编排位置也从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提前到了第一学期。
新教材在文学阅读方面的重视,亦表现在对名著阅读章节的重新编排。“昔日,《朝花夕拾》、《西游记》等名著往往置于课程末尾初一上册语文课本拼音,而今却巧妙地置于各单元之中。”育才学校的一名初一语文教师如是说。
新版教材在细节处理上同样十分重视,进入中学阶段后,“读读写写”环节中,过去早已不再使用田字格,然而新版教材却重新引入了田字格,这表明当前对学生书写规范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本文原标题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量下降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