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结束,新学期的脚步如期到来,然而对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那八位刚刚升入初三的学生来说,这个暑假却显得格外特别:“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假期,他们没有选择踏入补习机构,而是选择了深入一个老旧社区。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在挑选研究主题、选定考察区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举办座谈会、进行回访、深入讨论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各个环节,这八位初中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度。
暑假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调查是学校的一项规定任务,然而过去暑假时光常被各类补习班占据,社会调查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如今,“双减”政策实施,补习班不复存在,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外出游玩也不太方便,我们总不能整天宅在家中沉迷于手机。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八人迅速达成共识:认真完成社会调查这项作业。
他们选择了上海市长宁区紫云社区。
紫云社区旧改前居民家中样貌。
紫云社区坐落于上海长宁区的天山商圈,其建筑年代已超过半个世纪,四周环绕着繁华的商场和高端写字楼。在旧城改造之前,这里的居民们每天清晨需手提痰盂,四户人家需依次排队使用厕所、沐浴以及灶台,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已变得司空见惯。
居委会工作人员领着学生们踏入了一户尚未启动改造工程的居民住宅,那里依旧保留着紫云社区在改造之前的最原始风貌。
尽管上午阳光灿烂,但那未经过改造的楼房却显得阴暗且潮湿,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异味。厨房的墙壁上,黑黢黢的油渍层层堆积。我们注意到,电线四处横拉,这种裸露的电线极具安全隐患,一旦不小心,极易引发触电或火灾事故。龚同学在实践报告中如此描述。
离开那间昏暗的老屋,葛同学被一座经过翻修的楼栋一楼住户的庭院所吸引。庭院不仅整洁、敞亮,而且门前还摆放着翠绿的吊兰、艳丽的牡丹以及盛开的蔷薇。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她不禁说。
紫云社区旧改前居民家中样貌。
“为什么要旧改?”“为了人的尊严”
旧改,并不容易。
在紫云社区居委会的公共法律工作区,一群孩子围绕着居委会的干部们,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旧城改造中既实际又富有深意的问题。
“这个居民区为什么要进行改建?”杨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紫云社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昔日的“工人新村”名噪一时。然而,历经五十余载的风雨洗礼,如今已被大型商场和写字楼所环绕,居住矛盾亦日益凸显。紫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延平,向同学们缓缓述说这一变迁。
看似是一个居住问题,背后映射的却是人的尊严问题。
陆先生住在紫云社区,他抱怨道:“以前,儿子有了女朋友,我都不敢邀请她们来家里做客。走廊里人来人往,拥挤不堪,早上上厕所得排队,晚上洗澡还得商量时间,否则就是人挤人,甚至可能引发邻里间的纠纷。”
某些洗手间配备了四个灯具,电线从走廊上方悬挂而过,分别连接至各个房间。当洗手间有人使用,而其他人急需如厕时,他们会在家中“激烈”地拉动灯具的开关线以“发出信号”,李延平表示,由于水表是共用的,邻里之间因对方多使用一次洗手间而引发的关于谁应多支付水费的问题,甚至可能演变成争执。
“怎么让72家房客满意?”
紫云社区旧改后居民家中样貌。
“需要找到最大公约”
杨同学询问完毕,刁同学并未感到胆怯,紧接着便开口:“在这次改造过程中,居民们是否提出了某些看法或是存在分歧?”
同学们都清楚,即使是切蛋糕这样的小事,也可能出现大小不均的情况。至于旧改这个问题,大家的思考方式各异,所持有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李延平这样回答道。
紫云社区的35个楼组中,已有15个完成了“非成套改造”的工程。这项改造在经过审批后,通过扩建和改造,让每户居民都拥有了独立的厨卫设施,从而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改造工程实属在狭小的空间中施展技艺:这些老旧住宅的房型结构繁杂,楼层布局存在偏差,改造的方案受到诸多限制,且住户分布分散,群众的诉求也呈现出多样性。进行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要探寻出居民需求中的共同点。
面对诸多挑战,天山街道特地组建了专项工作指挥部,并设立了七个工作小组,由相关领导出任组长。他们动员了机关、居委会及物业公司参与,负责各自区域和楼栋的工作。他们不仅每日走访居民家中,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还驻点办公,现场解答居民的疑问。在开展这些工作之前,小组成员接受了专业设计师的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理解设计图纸,掌握设计依据,清楚改造计划,从而消除居民的疑虑。
例如,鉴于各家房屋构造有所差异,位于北边的住户会额外获得两三平方米的空间,为了避免产生争执,我们会在公共区域为南边三户人家各设计一个壁橱,确保大家的使用面积达到均衡。李延平如此阐述。
该小区里有一位长者,他对于旧区改造的态度一直非常抵触。原因在于,在改造工程启动之前,他已经对住宅进行了翻修,他担忧大范围的施工活动会对自家的住房造成不良影响。
在充分掌握居民们的担忧之后,居委会的干部们亲自登门,耗时五个小时,对老人进行了详细的改造计划解读,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将管道移至楼外的解决方案,成功消除了老人的顾虑。
“那旧改的时候居民们都在哪里住呢?”肖同学又追问道。
部分居民选择投靠亲友。对于那些实在无处可去的人,我们会在家中为他们临时增设一扇出入的门,门外区域将进行改造,这样卧室仍能正常使用。同时,我们还会为他们搭建临时的厕所,确保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在白天,活动室将对外开放,居民们可以在那里度过长达8小时的休闲时光。李延平这样说道。
紫云社区旧改后居民家中样貌。
埋下“心怀人民”的种子
如今,紫云社区施工脚手架里的房屋,孕育出一片新的生机。
除了对剥落墙皮、渗水发霉的外墙进行了重新粉刷之外,还统一更换了老旧的空调支架、冷凝水管以及屋面雨水管,并且对阳台废水管和屋面雨水管实施了分流措施。同时,对屋面天沟的防水层进行了同步修复。门头部分不仅进行了改造和拓宽,部分还更换了防盗门,增设了单元入口铭牌,并对信报箱及废纸箱进行了整理。
紫云社区的孩子们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在微信群里就旧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开始在网上搜寻上海旧改的相关信息,并将找到的内容分享到群里。还有人在感叹,这是他们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所谓的“马桶”。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17年上海进华中学国际部,上海中心区域二级旧里以下的住宅改造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约45万平方米;到了2019年上海进华中学国际部,实际完成的改造面积达到了约55万平方米;2020年,原计划完成5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但最终实际完成量高达75.3万平方米。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上海将全面实现散乱旧区的改造,中心城区将呈现连片的新貌。肖同学在他的日记中记录道:“上海,即将彻底结束‘拎马桶’的历史阶段。”
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8人都写出了扎实的调研报告。
这些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平日里专心致志于学业,生活仅限于学校和家之间,当他们踏入社会这所广阔的学府,对“旧改”有了直观的认识,目睹了城市的仁慈,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仅激发出了热情,而且对“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等之前似是而非的理念,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真挚的体会。
这份作业非同寻常,若非亲身经历,众多同学或许难以获得如此深刻的生活感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的带队教师李岚雄表示,他们期望通过旧改项目的成果,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心系人民”的种子,让他们洞察到人民城市的真挚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