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般感受虚拟场景;操控无人机,见证其起降的瞬间;借助磁场,见证回形针轻盈舞动……这辆流动的科普大篷车,将充满乐趣的科普体验,送到乡村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领略科学的神奇魅力。2001年伊始,随着第一辆科普大篷车从安徽省科技馆启程,科普活动如同跳跃的音符,奏响了动人的乐章,在广袤的田野阡陌之间,照亮了乡村孩子们追求科学梦想的道路。
清晨时分,未至八点,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南溪初级中学校门前,校长张宏斌及数位教师已早早地站立等候。自得知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团队即将莅临,他们便自一周前便满怀期待。
科普大篷车成为学生们翘首以盼的活动之一。在我们这里,孩子们去科技馆的次数寥寥无几,而科普大篷车则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实验,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极具教育价值。张宏斌这样说道。
为了推动科学知识在乡村地区的传播,我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0年启动了科普大篷车计划,此举使得“流动科技馆”得以深入乡村,贴近孩子们。次年年初,安徽省科技馆便率先启动了这一项目。自那时起,科普大篷车已行驶了约25万公里,足迹遍布全省约90个区县以及270个乡镇。在此期间,共举办了约600场科普活动,受益的公众达到了180万人次。
让科技馆动起来,把科普知识送到乡村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区,群山环绕,沟壑相连。
沿着曲折的山间道路行驶,穿越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科普大篷车终于到达了南溪初级中学。车辆停稳后,工作人员迅速下车,开始忙碌起来。
校园主道两旁,团队领导徐健及其团队成员们逐一摆放了关于“公共安全”与“人工智能”的40多件科普展品,不一会儿,一座迷你版的“移动科技馆”便宣告完工。而在操场之上,两名工作人员则着手对无人机进行调试工作。
同学们注意啦,科普大篷车已经抵达!校长的一声呼唤,老师们立刻行动起来,指挥各班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汇聚到了刚刚搭建完成的“流动科技馆”门前。
在“人工智能”展区,机械臂借助传感器传递的信号,模仿着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引来一片惊叹声;而在无人机表演区,孩子们络绎不绝地排队,急切地想要尝试操控无人机的乐趣……
以往,获取科学知识主要依赖书籍,而我这是头一回接触并运用科普设备,内心充满了新鲜感。七年级学生张晓宇如此表述,他自幼对理科抱有浓厚兴趣,这次科普活动更是让他对未来的努力方向更加坚定。
时间悄然流逝,两个小时的展览即将结束,但孩子们的热情依旧高涨。徐健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将展览时间延长。“孩子们兴奋不已,我们同样感到愉悦,‘超时’在这里成了常态。”徐健笑着说道。
今年伊始,徐健所率领的团队在八个不同地市成功举办了共计三十一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使得超过六万名学生从中受益。“我们自诩为‘科普先锋’,致力于让科技馆充满活力,将知识传递至乡村,让更多孩子得以接触。”徐健如此表述。
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其更多地生根发芽
潘薇在前往下一所学校的途中,突然接到了孩子的视频通话,孩子催促道:“妈妈,你何时能回来呢?我好想你啊。”
潘薇身为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首位科普人员,她经常奔波在外,陪伴家人的时光寥寥无几。然而,每当目睹乡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小学科技馆 江苏,她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胡峰正在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勤奋攻读博士学位,他正是那个从科普大篷车项目中获益良多的学生。
2006年,我正就读于安庆市大龙山镇的永林小学,五年级的我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天,一辆科普大篷车驶进了我们的校园。胡峰回忆说,车厢内被各式各样的箱子塞得满满当当,粗略一数,竟有四十多个大小不一的箱子。
我清晰地记得,在那件展品面前,我向密封的容器中充气,原本在液体中静止悬浮的小球随即开始缓缓下沉;当我按下释放的按钮,气体逸出,小球又逐渐地重新浮起。胡峰表示,起初,他仅仅觉得这很有趣,是在科普老师的详细解说之后,他才领悟到这个实验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之后,我的父母亲携我踏足于其他城市的土地,我总是主动提出想要去科技馆游览一番。进入大学深造,我选择了理工科作为我的专业领域,并且勇敢地提出了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连续申请。胡峰如此述说。
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并期待它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科普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徐健表示,在科普活动的熏陶下,不少孩子选择了科研的道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胡峰目前正致力于高层建筑结构模态参数的自动化识别以及智能损伤诊断方法的研究,这构成了他首个独立承担的课题。他已在此领域发表了五篇SCI论文小学科技馆 江苏,并成功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他表示,自己将不断努力,力争在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和健康监测等方向上实现更多突破。胡峰表示,他同样渴望尽己所能投身于科普事业,将他对科学的热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科普大篷车不断升级,科普内容逐渐丰富
在安徽省科技馆新馆的西侧,记者目睹了这样一辆独特的科普大篷车,它由安徽省科技馆精心设计,是全国首辆此类车型。
这辆改装自厢式货车的舞台,其车厢长度达到10米,宽度为2.4米,高度同样为2.4米。车厢两侧可开启,充当舞台使用。罗斌,安徽省科技馆工程技术部的高级工程师,当时参与了这个设计项目,他介绍道,车厢内部装备了投影机、银幕、影碟机和音响设备等设施。
2000年,我们接到了这项任务,随后,我们馆内的全体员工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科普大篷车。安徽省科技馆副馆长王睿补充道,鉴于该车型体庞大,不便于在山区行驶,2001年下半年,江苏省科技馆以面包车为原型,研发出了体积更小、装载量更适中的第二代科普大篷车。
安徽省科技馆目前采用的是第三代科普大篷车。其车厢尺寸与第一代相仿,然而展开后,展示面积能够增至先前的两倍。罗斌表示,过往,车内展示的科普展品种类繁多,却缺乏关联性。如今,他们着手打造主题式展览。目前,该馆已成功推出了“探秘电磁”、“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以及“量子科技”四项主题式展览。罗斌进一步介绍道。
在过去的24年里,科普大篷车的车型经历了诸多变迁,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活动内容也日渐多样化。
科普大篷车一经亮相便广受欢迎。每当抵达一个地方,我们便将展品一一展示,依照说明书向众人进行操作演示。潘薇如此述说,“然而,如今我们的工作任务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了。”
南溪初级中学迎来了一辆大篷车,孩子们不仅得以观赏展览,还倾听了关于“气象生活”的科普演讲;在“火箭升空奥秘”和“太阳系探险之旅”等科学课程中,他们通过亲手制作火箭模型、模拟太阳系探险等活动,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初,科普展品是唯一的展示内容;随后,2010年及以后,我们增设了科学课程和实验项目;再后来,又推出了主题展览。在此过程中,团队的科普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其效果也相应得到了显著提升。安徽省科技馆的负责人方波表示,目前,在省内外各级科协及科技馆的通力协作下,一支由36辆科普大篷车、众多科普专家以及近千名科普志愿者构成的巡回科普团队已经组建起来。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各地,让更多农村的孩子们萌发对科学的向往。
本期统筹:刘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