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教学要求、重点及编写方法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7-03 13:03|栏目: 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

身为一位勤勉的人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教案来辅助教学活动。精心编写教案有助于我们精准地识别教材中的关键点和难点,从而挑选出合适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教案呢?以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5篇小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案编写有所裨益。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们得以了解地球,掌握地球相关的知识,并接受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念教育。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需探究课文是如何安排叙述顺序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不仅要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还需弄清楚课文是如何组织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我们身处这个星球,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究竟是怎样的?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我们又该如何去关爱和保护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它对我们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同学们可以简要作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滥用 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依据文章的章节划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文章首先阐述了哪些内容?随后又叙述了哪些方面?(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地球拥有独特的特性,然而人类对其造成了严重破坏。地球资源日益枯竭,我们无法迁往其他星球居住,因此必须致力于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在对课文有了全面理解之后,会将自身未能理解的部分提出,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深入课文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讲解到相关问题时,应确保给予解答。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关于地球的诸多知识。我尝试用具体的词句来阐述我的理解。

地球的体积颇为有限:其半径仅有约六千三百公里,整体表面积达到了5.1亿平方公里。然而,人类居住的大陆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五分之一。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空间极为狭小。切莫误以为地球辽阔无垠,实际上地球的面积有限,人类能够活动的区域同样受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思考:地球有哪些独特之处?课文分别从哪些角度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行为?

在阅读时,同学们应仔细阅读,并圈出关键句子和重要词汇,随后分享自己的见解。在表达时,请依照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资源属性:地球上所承载的各类自然资源同样是有限的,涵盖了矿物、水、森林、生物以及大气等多种类型。其中,部分资源属于不可再生之列。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林、生物以及大气等资源,原本具备持续更新的能力,并长期为人类提供支持。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任意破坏和化学品的无节制使用,不仅导致这些资源无法恢复,还引发了众多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观点,让他们意识到对地球和自然的破坏将引发灾难性后果。若此状况持续,人类将面临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的困境。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阅读课文后,请深入思考:为何地球一旦遭受破坏,我们将无处可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为了维持生命,我们应当如何行动?我们必须细心呵护地球,维护其生态环境,以确保它能持续地为我们的后代带来福祉。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孩子对劳动的热爱,知道劳动最光荣。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课件 《劳动最光荣》多媒体 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组织

1、师播放《劳动最光荣》的多媒体课件:

(1)生听歌曲跟唱;

(2)会唱的齐唱;

2、过渡导入:

师:孩子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

生:要靠劳动来创造。

是啊,辛勤的劳动确实令人感到自豪!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一位杰出的劳动者一同投身于劳动的行列中吧!(展示小母鸡的图片,引导大家识别“小母鸡”这个词。)

(2)师:“小母鸡做了什么劳动啊?”

生:“种稻子!”

师:“谁能连起来读一读课题?”

(3)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集中巩固识字

1、师:想听《小母鸡种稻子》的`故事,要先创关(认读生字)

2、齐读、抢读、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

三、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母鸡打算一边听一边思考,她打算亲自种植稻谷,那么,她是否已经动手播种了呢?在种植过程中,她有没有邀请其他动物一同协助呢?

2、汇报

(1)师:种了吗?从哪知道的?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2)师:请了谁帮忙?他们是怎么说的?

请小朋友分角色朗读(指名扮演角色)

(3)师:小鸭子愿意帮助小母鸡吗?它为什么不愿意呢?

指名读小鸭子说的话、全班齐读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女生:小母鸡

男生:小鸭子

师: 叙述

3、师:禾苗一天天长高了,小母鸡又请了谁帮忙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节,注意思考:小母鸡邀请了哪些朋友来帮忙?这些朋友是否愿意伸出援手?他们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2)交流、汇报

(3)分角色朗读

男生:小母鸡

女生:小猫

师: 叙述

4、师:到了秋天,稻子终于熟了,这回小母鸡又请了谁帮忙呢?

请指定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内容。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位角色给予了协助,这位角色是否乐意伸出援手,又是出于何种原因愿意帮助小母鸡呢?

(2)汇报、交流

(3)分角色朗读

2、4、6组:小猪

1、3、5组:小母鸡

师: 叙述

老师问:小母鸡把稻谷碾成了白米,烹制出了香气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饭。那么,它接下来又会做什么呢?

(1)齐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

(2)汇报:A、送给小鸭、小猫、小猪

B、这三个人的表现有何不同呢?他们低下头,脸颊泛起红晕,接着说道:“明年,我们打算与你一同耕种稻田!”

6、分角色朗读课文

2、4、6组:小母鸡

1、3、5组:小鸭、小猫、小猪

师: 叙述

7、师播放课件动画。

要求:边看边想,你最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

四、写字

教学反思:

劳动光荣,却亦艰辛。并非不愿投身其中,实因觉得太过劳累。在教学中,过渡语的使用颇为恰当,确保了教学的连贯性。然而,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尚显不足,那么,我们该如何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那些他们原本不感兴趣的知识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仔细审视这幅图画,我们可以领悟到,积极搜集信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优秀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老师在此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指导:老师计划撰写一篇关于徐州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那么目前他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另外,老师的一位朋友即将参与“关爱家园,守护环境”主题的辩论会,她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比如搜集相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老师总结道,搜集信息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提升记忆力,同时也能使学习和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故此,我们理应培养起热衷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这幅图中的女同学现在何处?圆形图案中的女同学正在从事何种活动?她的神态又是如何的呢?

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在第二页的图片中,同学们究竟身处何地,又在进行何种活动?你认为他们的情绪状态如何?又是从哪些细节中观察到的呢?

仔细审视第二页下方的图表,接下来,请各位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搜集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途径来搜集相关信息吗?比如,小组内的讨论和意见交流。

4.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方的四幅插图,均为同学们搜集资料所得,那么,搜集资料时有哪些常见途径呢?

进行资料摘录。挑选出你认为重要、富有意义或吸引你的文字进行摘抄,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这样做有助于方便查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果实。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3.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4.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教师对学生们搜集资料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目的是给予表扬,并期望大家能够持之以恒,逐渐培养起搜集资料的勤奋习惯。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课文,通过提问的方式,探究小鸟为何觉得天空辽阔无垠,以及青蛙为何只见井口大小的天空?同时,感受文章在对比中传达的深刻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老师展示了一首儿歌,大家一边拍手一边齐声吟唱:小青蛙,叫声响亮,稻田深处捉害虫,守护庄稼功勋卓著。孩子们,你们要牢记,爱护青蛙意义非凡。

朗诵结束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青蛙吗?今天咱们共同来聆听一则讲述青蛙的寓言故事,题目叫做《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课文朗读的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初步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生动的情境画面和规范的朗读,为后续的课文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运用PPT资源,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行初步的感知和思考。

在教师范读完毕后,学生们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自行朗读课文,同时需注意准确发音,标注生僻字词,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识字能力。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

2、学生自学:

学生们可根据个人喜好自主挑选学习路径,并依照规定进行自学。他们需大声朗读,并努力确保发音准确无误。

⑵ 自学检查。

⑶ 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教师与学生共同利用课件进行生字教学,着重进行辅导。在“沿”字中,第五笔是横折弯,而非横折弯钩。“答”字为上下结构,顶部是竹字头,底部是“合”字。“蛙”字的右侧由两个“土”字组成,同时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辨认字型,并能正确组词。

老师:想必同学们都已经熟悉了这些生字朋友,现在请你们在课文里找到它们,呼唤出它们的名字小学语文案例,并向它们问声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思考

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天空有多大呢?能描述一下它的广阔吗?那么,在小鸟和青蛙的眼中,天空又是怎样的广阔程度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请学生认一认。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了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小鸟和小青蛙。现在,请你们再次朗读课文,仔细寻找小鸟和小青蛙之间的三次对话,并思考一下,它们为何对天空有着不同的看法呢?

教师展示课件,向学生详细展示课文内容,其中图文并茂,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和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课程结束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以解决相关难题,随后与学生们一起识别出小主角参与的三个关键对话。

1、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并且加上适当的动作。

浅显易懂的文本让孩子们能够深入阅读,通过阅读来代替讲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自然地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2、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探讨“大话”的含义,并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或周围的人是否曾说过大话。对于说大话的行为,是否恰当?

引导孩子将书本中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助力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⑶ 实验:用纸裹成呈圆柱形朝上看,发现了什么?

通过生动形象的模拟演示,而非冗长的解释,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了那些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

⑷ 读青蛙的话,可以适当加上动作和语言。

小鸟心中遐想,天空究竟有多么辽阔?试着用“无边无际”这个词汇,来描绘它的无限广阔。

⑹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课堂属于学生,本环节着重于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并致力于提升他们在听、说、读等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孩子们以充满情感的朗读方式,基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富有创意地重新诠释了课文内容。

3、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情感定位

孩子们佩戴上头饰,投身于角色扮演之中,他们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意,表演结束后,孩子们还可以互相评价。

举办新闻发布会之际,记者对跳出井底的青蛙进行了采访,请其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小记者也向青蛙以及在场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运用孩子们喜爱的角色扮演和访谈方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语言提升与创意实践的机会。孩子们得以变换角色,深入教材内容,成为故事中的主角,从而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在愉悦的氛围中,他们能够学习知识,使知识的认知价值与趣味性相得益彰,形成理想的组合。

四、教师小结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了解到青蛙犯错的原因,那是因为它的活动区域有限,视野狭窄,见识不广,同时也不信任他人,过于自负,以至于连如此简单的天大问题都处理不当。青蛙注定会是一只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释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呢?

生:……

老师期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踊跃投身于各类活动中,广泛用眼观察四周,同时也要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你便能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切记,不要像井底的青蛙那样,只看到局限的天空。

五、拓展学习

阅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解释一下“井底之蛙”的寓意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创作第四次对话:假如青蛙成功跃出了井口,它将目睹怎样的景象,又会发表怎样的言论呢?

4、查查资料或者向些人请教,看看地球、月亮和太阳谁最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以阅读为核心,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捕捉关键语句,深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二、教学目标

在课程目标中,学生需做到准确、顺畅、充满情感地诵读教材,并能深刻领会其中的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识别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深入剖析课文内容,领会其中两次掌声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理解人际交往中必须予以尊重和激励的重要性,认识到主动给予他人关爱的重要性,同时亦应学会珍惜他人给予的关怀与支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以洞察小英情绪的波动,并深入把握“掌声”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象征着热情的欢迎,蕴含着无尽的鼓励,甚至曾一度扭转了一个小女孩的人生轨迹。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一同探寻一个与掌声紧密相连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老师: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展示小英的图片)你能根据书中的内容,用书上的话来简单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作为小英的同伴与知己,你期望她展现出何种风貌?那么,小英是否已逐渐蜕变为我们心中所向往的那个人?赶紧查阅相关章节。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阅读至此,你是否产生了某些疑问?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小英的脚步,一同回顾那日的演讲课程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请认真阅读课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将那些描述小英动作和表情变化的句子挑选出来。试着去感受,在那个时刻,小英内心深处究竟在思考着什么。

2、出示句子

当轮到小英发言时,同学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那个角落,小英随即垂下了自己的头。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小英稍作迟疑,最终缓缓地站起身来。我们观察到,她的眼眶泛起了红晕。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英在众人的目光中,历经踌躇小学语文案例,终于摇摇晃晃地踏上了讲台。

齐读。

小英每迈出一步都显得心情沉重,正当她感到极度无奈与痛苦之际,究竟是什么力量赋予了她勇气与信念?请同学们静心阅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标记出对掌声的描绘之处。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站稳的瞬间,突然间,不知是受到谁的引领,一阵热烈的掌声骤然响起。这掌声持续不断,小英被深深感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现场采访:假如小英此刻正站在你眼前,你会为她鼓掌吗?你打算用你的掌声向小英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是何等令人动容的瞬间啊!你们的喝彩声无疑是给予小英最真挚的鼓舞。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众人深深地弯腰行礼,紧接着,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她面带微笑地走下了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这些同学们真是可爱至极,那掌声又是如此美妙,它们彻底改变了小英的命运。也难怪她在后来的信中这样表达:

(展示信件)那次的掌声,我铭记于心,它激励了我面对生活的勇气。我对此感激不尽。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曾受到他人的激励与援助?当时你内心有何体验?面对他人遇到难题时,你又会有何举动?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只要每个人都能贡献出一份爱心,我们的世界就会变为一个充满温馨的美好家园。在此,让我们共同在《爱的奉献》这首歌曲的旋律中,圆满结束今天的语文课程。

Copyright © 2019 石家庄市神兴小学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电话:0311-86572038 地址:石家庄市东岗路132号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1315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