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转眼间,今日已是公历的12月1日,同时也是农历的十一月初一。依照传统习俗,从今日起,我们便正式步入冬季的月份。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农历十一月为啥叫作“冬月”呢?
民间流传着大约三种说法,首先,这可能与本月包含冬至节气有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位于十一月,若出现误差,便通过设立闰月来调整。因此,农历的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
早在黄帝时期,便已将“冬至”定为元旦,正因如此,农历的十一月被称作“冬月”。
周朝时期,冬至被尊称为“年”,即“岁首”或“元旦”,故而古人们将包含冬至的那个月份命名为“冬月”。
此外,在民间,人们把每个月的初一都被称为“朔日”。
月亮环绕着地球运行,同时地球也在绕太阳转动。月亮自身不具备发光能力,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太阳光线照射在月亮上,再反射至地球的景象。随着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我们所观察到的月亮形态亦会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月亮若位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之上,三者形成一条直线,此时月亮的背面将面向地球,导致我们从地球上无法目睹月亮的表面。这一天在农历中被称为每月的初一,亦称作“朔日”。
相反,当地球处在月亮与太阳的直线上,三者排列成一线时农历十月初一,月亮的向阳面便会面向地球,此时我们便能够目睹一轮圆满的满月。这一天被称作“望日”,它通常出现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
从朔日开始计算,直至下一个朔日的到来,亦或是从望日算起,直至下一个望日的出现,这样的周期便构成了阴历中的一个月份。
民间里,朔日与望日均被视为至关重要的时刻。许多人在此期间会燃香祭拜,祈求神明庇佑,有些人更是特地前往寺庙或道观农历十月初一,虔诚地点燃香烛,向神明恳求安宁与幸福。
自然,人们更关注农历十月初一的天气状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古人的总结,这种天气状况能够对后续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以及来年农作物的收成产生影响。比如,在古代民间就有“最怕十一月初一是晴天”的说法。
今日正值农历十一月初一,这天若是晴空万里,又预示着什么征兆呢?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祖先们传下来的农谚,一探究竟!
一、雨打冬月头,冬天雨雪多
这个农谚通俗易懂,其含义在于,若在冬月初一(亦即十一月初一)这一天降雨,依据古人的经验归纳,那么冬季的雨雪天气将相对频繁,这预示着将会是一个较为寒冷的冬天。
冬日的严寒与频繁的降雪是农民所期望的气候,若遇暖冬,却可能引发忧虑!毕竟,暖冬现象不仅可能预示着次年将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而且可能导致冬小麦等作物在年前过度生长,不耐寒冷,易受冻害,甚至引发死苗的严重后果。
二、十一月初一雨,柴炭贵如金
此农谚旨在表达,若农历十一月初一恰逢雨天,那便暗示着接下来的冬季将会异常严寒,成为一场寒冷的冬天。因此,人们对于柴炭的需求随之上升,其价格亦随之水涨船高,远超平日水平。
冬季气温低,降雪频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带来了不便,但对于农业生产却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有效遏制病虫害在冬季的繁殖,还能减轻次年春季的旱情,促进作物返青以及早春播种。
白茅
三、十一月初一晴,无被不担忧
这句农谚的含义与上一句恰好相反,它表明,若农历十一月初一当天气候晴朗,那么很可能预示着当年的冬季将会较为温暖,即使没有厚实的被褥,也不必过分担忧寒冷。
类似的农谚中,诸如“十一月初一若见晴,冬日里可穿单衣度深冬”亦有所言,意指若此日天空晴朗,那么当年冬天很可能是一个较为温暖的冬季。
四、冬月初一太阳笑,来年三月田开裂
这句农谚表面意思表达的是,若冬月初一这一天天空晴朗,则预示着未来天气将持续晴朗且干燥,甚至到了来年农历三月,还可能出现春季干旱的现象。
农历三月,冬小麦正值灌浆关键时期,若此时缺水,不仅会使冬小麦籽粒变得不饱满,而且可能延误春播进度,或者导致已播种的春播作物出现发芽困难、发芽缓慢、幼苗生长不良等问题,对最终收成造成严重影响。
五、冬月初一雪花飘,腊月寒风似剪刀
这句古老的农谚易于理解,其意在于指出,若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这一天雪花飘落,那么在腊月期间气温将会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依据前人传承的农谚,若农历十一月初一出现降雪或降雨,便暗示着该年冬季将较为寒冷。相反,若该日天气晴朗,则预示着该年冬季将较为温暖。
自然,这些农谚是古人在缺乏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依据各自地区的气候特征归纳出的“经验之谈”,它们具备明显的地域性和限制性,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各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只能将其视为一种参考。
今日正值农历十一月首日,哈尔滨这里已飘起雪花,不知您那儿的气候状况如何?恳请您分享,非常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