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题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著作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该著作以教材评价的形式,刊登了“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这一民间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研究团队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称之为“有毒”,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在11月初,这份报告一经在网络上论坛上转发,短短三天时间便吸引了超过二十万的点击量。
研究缘起
从母爱入手梳理教材
郭初阳是本次专题研讨的发起人,他在2005年荣获了全国语文公开课竞赛的冠军。他坦言:“我原本是高中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领域并不精通。然而,在我为杂志撰写专栏文章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母亲和母爱的内容存在诸多问题,于是便邀请了身边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与朋友一起进行深入讨论。”
收到邀请后,吕栋、蔡朝阳等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教授不同年级段的语文教师迅速集结。他们共同创立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组织,简称“第一线”,寓意着该小组的成员均来自教育前线。对于身为父亲的吕栋和蔡朝阳而言,这种研究视角显得格外新颖。他们坦言:“身为父亲,我们内心也渴望在儿子踏入学校之前,先一睹他将接触到的知识内容。”
我们期望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对这些被我们普遍采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对那些以往印象中的‘母亲’角色进行重新理解。我们旨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郭初阳如此表达。
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参与“第一线”项目的三十余位成员被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分别对当下小学教材中广泛采用的三个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涉及母亲的课文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三个小组的负责人分别是郭初阳、蔡朝阳和吕栋。
蔡朝阳提到,他们的文章评估主要基于三个标准:首先,所选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否满足公民社会对价值多元性的需求;例如,是否将母爱视为纯粹的母爱,而非扭曲的情感表现;其次,所选文章是否以事实为依据。任何深奥的真理都需借助具体案例来展现;此外,教育手段的适宜性至关重要,它需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轨迹以及认知水平,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与传授。
研究结果
教材被批存“四大缺失”
经过对这三套教材的细致整理、严格核对和全面审查,民间教育组织“第一线”指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经典的缺失
报告显示,在这三套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经典文本数量有限,且存在篡改现象。苏教版教材共有17篇课文,其中仅有4篇可称为经典之作。《游子吟》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在苏教版中显得过于冗长而繁杂;而节选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一文,经过修改后已面目全非。北师大版教材中的24篇课文中,仅有4篇属于经典。人教版教材的22篇课文中,经典文章仅有2篇。实际上,关于“母亲”主题的文学作品相当丰富,诸如顾城献给母亲的《安慰》、泰戈尔的《飞鸟集》等作品比比皆是。“第一线”团队的蔡朝阳认为,教材舍弃这些经典文本,实在是没有充分的理由。
儿童视角的缺失
报告显示,针对这三套教材的课文内容分析,多数课文侧重于说教,真正贴近童心、充满童趣的课文却寥寥无几。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儿歌》为例,其中充斥着教育与告诫:“广播里播放着,提醒大家爱护大佛,切勿触碰”,“弟弟在河边捉蝌蚪玩耍,哥哥却上前劝阻”。
蔡朝阳提出疑问:为何我国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优于外国学生,却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明显不足?这种现象与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说教现象密切相关。
快乐的缺失
在苏教版的17篇课文、北师大版的24篇课文以及人教版的22篇课文中,快乐的元素相对较少。在这些课文中,最让人感到不快乐的,或许要数人教版中的《玩具柜台前的那个孩子》了。那个孩子,每当看到有人购买小汽车,便会立刻跟随,目光紧紧地锁定在柜台上那些奔跑的玩具车上。然而,他无法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同时,他还必须表现得成熟稳重,承担起帮助父母分担生活压力的责任。何物能抚慰那看似坚毅的孩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不快乐的根源或许在于生活的艰辛,或许是贫困的阴影,然而,母爱却不会因贫困而有所削减。
事实的缺失
“第一线”团队对文本真实性的重视程度极高,近乎严苛。他们认为,即便故事讲述得不够精彩,或者情感表达不够愉悦,但若捏造事实,则显得极其荒谬。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不少内容失实的情况,这些内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了常识。
北师大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中均有收录关于爱迪生运用智慧拯救其母亲的故事,此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鲜有人去探究其真实性。然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中国留学生何易的研究成果却令人震惊:他指出,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9世纪末,而最早对阑尾炎手术进行详细论述的文献则出现在1886年。爱迪生在1847年出生,而电灯的发明则是在1879年。到了1886年,他已年满39岁,并且已经结婚。换句话说,在他年幼时,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阑尾炎手术’,也不可能有一位医生在装有影灯的手术室里为他患有急性阑尾炎的母亲实施紧急手术——这个传说纯粹是虚构的。
社会反应
研究报告引起网络热议
这份报告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在记者浏览回帖时,发现有人对这种反思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教育领域如此深入的思考实属罕见;然而,也有人指责他们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更有网友直接否定报告中的诸多价值观,认为其与传统教育观念相去甚远,表示难以认同;同时,也有学者撰文指出,“教材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也是其稳定性和成熟性的体现”;此外,还有教师认为,教好课文是教师应尽的本分,无需质疑教材中的内容。
家长亲自核查教材内容
据消息透露,在郭初阳、吕栋以及蔡朝阳相继加入之后,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探索发现》节目编导于爱群也加入了这支致力于教科书内容核查的队伍。
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的她,注意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篇名为《黄河象》的课文,这篇文章属于科学小品文类型。文中以考古发掘出的、早已绝迹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为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大约在200万年前的一个日子……一群大象,在一位年迈的雄象带领下,沉重地踏着脚步,从远方缓缓走来。疲惫与干渴,使它们显得异常虚弱无力。前方可见一条小河,它们便欢快地奔跑起来。于爱群查阅了众多资料后得知,现存的非洲象和亚洲象,其象群均由母象担任首领。然而,对于该作者声称200万年前的剑齿象是以公象为首领的观点,不禁让人好奇,他究竟有何依据?
于爱群表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教师有责任,家长也有义务对教科书进行义务性审查。她承诺将为此持续付出努力。教科书“事实核查员”的职责在于对现行教材实施监督和审查,及时提出批评意见,以推动教材的改进。
人教社、苏教社回应
“不能用西方思想替代传统价值观”
人教社和苏教社均对报告中对其教材的批评作出了相应的反馈。然而,对于苏教社的回应,“第一线”团体表现出了不满。该书总策划郭初阳指出,苏教版的回应中引用了大量与作者及文章有关的信件,但这些信件却存在诸多纰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郑宇所撰写的文章《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文评价的反思》受到了“第一线”团体的广泛关注。
郑宇在文章中指出,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反映了编者对于“何种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具有实质性意义”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关联到我们应当培育何种类型的接班人等诸多关键议题。教材的价值取向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其确立过程必然需要与国家制度的本质特征、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未来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结合。对于拥有五千载文明史的我们民族,将卓越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教育资料不容忽视的使命。某些杂志和网络对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提出质疑,试图以西方社会并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来取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这种做法我实在不敢认同。
郑宇以《救救孩子——小学》这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强调其普遍适用性。他指出,“我们不应以西方的‘契约’观念来取代‘谦让’,不应以‘自我’为中心来取代‘宽容’,也不应以‘经济理性’来取代‘爱的回报’。”
成员回应
“我们不是为了找茬”
对于这些评论与指责,团队成员蔡朝阳在“第一线”团队中表达道:“我们乐于接受这些疑问和异议。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愿意重新调查。我们作为民间组织,参与此事初衷是对孩子未来的忧虑以及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些许不满。无论是对我们表示支持还是持有反对意见的声音,我们都将予以倾听。实际上,撰写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唤起教育界人士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更多关注。”无论是对其表示支持还是提出质疑,我们均视其为向前迈进的标志,因为在往昔,对那些权威教材进行颠覆性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并非断言我们的见解毫无瑕疵,而是致力于通过不懈努力,促使小学教育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然而,“第一线”团队的成员亦坦言:“相较于二十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现今的小学教材在观念和文本等多个层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蔡朝阳表示,他们开展这项研究并非出于故意挑刺,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来审视我们孩子日常所使用的教材,期望孩子们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身为一个四岁孩子的父亲,他对孩子即将接受的教育充满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涉及教授学生汉字的读音与书写,更关键的是塑造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素养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然而,考虑到现代公民所需的社会常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课文的价值取向存在争议,这些问题触及到了教育理念的根本。他们认为,有必要将这一点提出,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进而激发大家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以促进我们教育观念的进一步完善。
蔡朝阳对于人教版的回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尽管自己是人教版小学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但他所撰写的回应文章并不具备学术性。郑宇在文中提到,我们试图用西方的“契约”观念来替代“谦让”,用“自我”来替代“宽容”,用“经济理性”来替代“爱的回报”,这实际上是在质疑我们进行这项工作的初衷。我们持续强调,我们的研究是基于教材内容进行的。若有所误,我们乐于接受专家学者们的共同讨论与纠正,并期待他们告知我们具体错误所在。然而,郑宇老师并未就我们所指出的教材错误作出解释,反而将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对我们的研究动机提出质疑,甚至怀疑我们此举背后隐藏着某种阴谋。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方式并不恰当。
教材编写应尽量多元化
谈及对教材编写、出版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郭初阳指出,关键在于遵循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即“学术独立,教育普及”。教材编写团队独立运作,其经费来源并非依赖于国家;其编写宗旨在于推广教育,旨在塑造现代公民的完整人格。
蔡朝阳指出,要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所面临的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汇聚时代最杰出的学者亲自投身于教材的编撰工作;其次,应促进教材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摒弃单一教材的指定;如此一来,一线教师得以充分施展其智慧,深入发掘学生的语言潜力,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和生活态度。
家长反应
不必夸大教材的作用
许女士在阅读完这份报告后感慨道:“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必须对浙江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激,正因他们的对小学教材内容的质疑,我才得以重新审视孩子们日常阅读和背诵的教材内容。然而,我并不认为教材本身的质量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更不会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是非判断能力出现偏差。”
许女士透露,她的孩子目前在石景山实验小学上四年级。鉴于孩子语文成绩一般,许女士便时常帮助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对于小学教材中那些过于拔高和价值观灌输的内容,我有时觉得挺有趣的。然而,教材本质上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日常老师和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
近期我给孩子选购了一本颇受欢迎的民国教材,然而,我认为它与当前使用的教材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书中主要阐述了一些宏观的普遍道理,并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开明国语读本》中提到的尊敬长辈、饭前洗手等观念,我儿子表示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知晓。然而,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采用文言文编写,他对此感到难以理解。购得该书后,我发现他并未多加翻阅。及至询问缘由,他解释称,那书的插图质量不佳,过于简陋,远不及他平日所读的漫画书籍来得吸引人。
许女士觉得,现今的孩子们在入学时已非一张白纸,他们已在幼儿园和家长的熏陶下掌握了不少知识。不论教材是否确实存在失实或造假的问题,单从教材内容简单化的角度出发,也应适时进行更新。目前教材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依旧以识字和阅读教育为核心。我认为要激发新时代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关键在于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针对时下盛行的民国教材,许女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阅读这份报告后,我时常会审视自己日常的教育方法,思考教材中那些可能被视为“不健康”的“母亲”形象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是否也在向孩子传递我个人的固有观念,从而削弱了孩子内心本真的爱和创造力。许女士直言,这份报告对她大有裨益。
教师观点
我们很无奈但没有办法
这位小学语文教师针对现行课本的问题已经持续表达不满,“众多社会关切的问题,在目前的教材中确实存在。作为前线教师,我们内心充满无奈。然而,我们仍需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存在违背科学原理、不尊重科学事实的现象,例如提到从宇宙飞船上能看见万里长城等说法;其次,对艺术作品进行胡乱改编,课文所选编的一些外国童话,如《巨人的花园》,改编后失去了王尔德作品原有的美感;再者,部分课文内容与现实脱节,使得孩子们难以理解。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孩子们未曾向教师提出过疑问,或许在他们心中,还尚未形成这样的意识。有时,家长们会反映,孩子们觉得课文内容“缺乏趣味”。尽管教材编撰者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他们或许过于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语文这门学科的标准制定相当困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批评的声音年年不绝,教材也经常进行修订,然而,始终无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望。
理想教材“文为学生而作”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叶圣陶执笔撰写、丰子恺精心绘制的1932年发行的《开明国语课本》实为珍稀之版,文学巨匠倾注心血编纂,内容亦颇合孩童喜好,谁又能不为之倾心?然而,现今恐难以再现此般境地。
优秀的教材应当以“文为学生而作”为宗旨,它源于笔尖,而非编纂而成。当前教材的编撰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中存在失实、错误和编排上的缺陷,这些问题并非罕见。因此,社会上对现行语文课本的批评之声也并不令人意外。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收录了精选的文章,也包含了编者自创的故事。整体而言,教材的格调与思想是符合规范的。然而,各单元之间缺乏一致性,且编者偏爱的故事并不定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因此,与叶圣陶先生逐字逐句精心编写的教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材,而中学教材则主要选取了名家的经典作品,未进行改编,因此问题相对较少。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那些经验丰富、教学成熟的教师并不会受限于教参中的所谓“标准答案”,他们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的回答有内容、合乎逻辑,他们便会给予肯定和指导。当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时,教师必然会在授课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 —— 本报记者 贾卉一
业内说法
质疑精神和求证难能可贵
李玉龙,这位在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长期活跃的《读写月报·新教育》的主编,指出当前教材中充斥着大量虚假内容,这些内容缺乏出处,完全是凭空捏造。若将教材中的这些问题一一汇总审视,会发现其严重性令人震惊。
郭初阳等教育工作者所展现的质疑态度和不懈的探究精神极为难得,他们对教材编写及出版机构所发出的警示和提醒,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教材存在成人本位问题
语文出版社的某位专家指出,当前教材确实存在以成人视角为主导的问题,其中诸多限制性规定过多,这限制了孩子们展现个性的机会,未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身的语言创新潜能,然而这种情况尚有可解释之处。“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家长与教材编者之间在立场和出发点上存在差异。”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然而教材的编纂者或许更应重视构建客观的语文知识框架以及众多非语文、非教育相关的要素。部分教材的编制相当严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对每篇文章的字数做出了明确限制,规定不得超过特定字数,甚至对哪些课文中必须包含哪些生字也制定了具体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生字、词语、造句的难易程度和字频等因素,有时不得不对文章进行删改和修订。即便是最优秀的文章,经过这样的处理,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或许,改编者在此过程中也感到颇为无奈。该专家如是说。
教材修订等待新课标出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中,有一位匿名的编辑人员透露,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工作正依照教育部既定的步伐稳步推进。同时,他们正处于对新课程标准发布的期待之中。在此期间,他们正致力于开展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国内外教材,并紧跟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动态,为编写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铺垫。小学语文编辑部门的工作人员亲自前往教材实验区域展开实地考察,认真聆听前线教师的宝贵意见。本报记者:张晓鸽。
举例
“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指出,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以下问题:
1.《晚上的太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爱迪生救治母亲的传说流传甚广,以至于鲜有人去探究其真实性。然而,该书的研究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9世纪末,而关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则出现在1886年。考虑到爱迪生出生于1847年,电灯的发明是在1879年,到了1886年,他已年满39岁,并且已经成家立业。也就是说,在爱迪生年幼时,他并未接受过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因此不可能有医生在配备有影灯的手术室里,为他患有急性阑尾炎的母亲实施过那样的紧急手术——这个传说纯粹是虚构的。
2.《陈毅探母》(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为了揭示《陈毅探母》背后的真相,郭初阳不仅研读了《陈毅大事记》和《陈毅年表》,还将陈毅元帅相关的所有书籍仔细查阅,最终得出结论,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时间与地点上均属虚构。
3.《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文中提及“云雀妈妈抹去额头的汗珠”,研究团队对此提出疑问:既然鸟类并无汗腺,那么它们又怎会有汗水流出呢?
4.《乌鸦反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研究团队指出,生物学研究表明乌鸦并无反哺行为,然而该篇作品却以目击者的视角叙述了关于反哺的传说。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
研究小组指出,文中提及的是在7月临近之际,波兰正筹备庆祝国庆。然而,实际上在1989年的年底,波兰人民共和国已经更名为波兰共和国。此外,到了1991年4月5日,波兰国庆的日期从7月22日调整为了5月3日。
6.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洛杉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地震,短短四分钟内,三十万人遭受了不同等级的伤害。在这场混乱之中,一位年轻的父亲首先安抚了受伤的妻子,然后急忙赶往他七岁儿子就读的学校。那座曾经是孩子们欢声笑语汇聚的美丽三层教学楼,如今已沦为一片废墟……研究小组指出,2002年5月和2003年5月出版的教材中均有类似描述,然而,1989年的洛杉矶并未遭遇地震。
2004年6月印刷的教材中,课文的开篇被修改为:“1994年,洛杉矶市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地震,短短四分钟内,三十万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研究团队指出,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确实发生了地震,震级达到6.6级,导致62人丧生,超过9000人受伤。但需注意的是,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那时学校正值清晨时分。研究小组认为怎么会有学生?
2005年6月出版的教材,其课文开篇进行了调整,内容变为:“那一年,美国洛杉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地震,短短四分钟内,三十万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记者:张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