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这汉字教育,在创新的路上正迈出一大步!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且听我细细道来。
活动缘起
2月23日在首都图书馆成长课堂举办了一场超有意义的“站在文脉上学文字——《一诗 一字》分享课”。这搞事情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欣歆研究员,她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就为解决当前识字教学的痛点,领着大伙搞起了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活动。
其实现在识字教学老是陷在“字形 - 拼音 - 释义”的圈圈里,孩子学起来可没趣了。就像那机械的程序,没啥亮点。《一问一诗》学习盒子的理念就是要打破这死板的东西。
诗词之妙
活动现场吴老师那可是带着大家走进唐诗的世界!以唐朝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这些经典唐诗为例子,引领小朋友们感受汉字的美。
从诗的意境里,文字就活起来,这些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意象。每个字好像都有自己的小生命
情境记忆
“以诗载字”这理念,真的是太棒它完全按照孩子们认知的规律来。通过情境联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一下就激活了记忆本能。你想想,孩子们脑子里装着画面和故事,记起汉字那还不快!这种方式把教育和文化紧密连起来了,汉字不再冰冷冷的,成了充满思想和情感的小家伙
趣味游乐
这活动厉害就厉害在用游戏教孩子,什么“大卡找小字”这种互动,有趣得很。它把唐诗和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玩中学”模式让孩子在玩闹中就认识汉字。小朋友在找字游戏里,需要不停观察、反应。从开始的一个字都难找出来,到后面麻溜地寻找,观察能力和反应速度都蹭蹭往上提
教育探讨
分享课里的教育对话可是相当有意思,吴老师和一线教师、家长一起研究“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融合”问题。很多人觉得要融合得适度、得巧妙。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怎么还能在教孩子的时候发扬传统文化,这是大家探讨的方向。更关键的是现场发布的家庭语言教育行动计划,专家、教师、家长携手,那绝对能培养出未来新一代好苗子
诗意未来
教学形式是创新起来了关键它还回归教育本质。就说用诗意做“魔法棒”,让识字教育不再是死气沉沉、干巴巴的。现在孩子们不再害怕认字、写字,对汉字文化的喜爱慢慢增长起来。你看,以前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汉字枯燥,现在主动探索,说明孩子们感知到汉字美的能力上去。可以预感到,汉字的传承会在这一代孩子里继续发光发热,咱们的文化根脉也会一代代延续得好好的。
家人们,你觉得这种“以诗载字”和趣味教学方式真能让孩子爱上识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