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同学们目前的学习步伐,求学网数学频道特地为五年级的学生们精心挑选了一系列教学资料。其中,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案,旨在为你们提供帮助。记住,耕耘与收获成正比!只要同学们在平时勤奋学习,积极积累,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加以科学运用,通过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收获优异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深入解析算术原理,我们旨在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进而提升他们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法则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
90.72÷24 262.8÷18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课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2
永丰乡原先拖拉机数量为36台,而今增至117台。那么,目前拖拉机的数量是原先的几倍呢?
1.读题并列式
117÷36=
2.尝试计算
对于学生在除法运算中遇到的问题,如“除至被除数末位仍有余数”,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4.继续完成解答过程
5.练习,列竖式计算
25.5÷6 86÷16
6.师生共同总结:“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3
0.056×0.15=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全班共同订正,解决问题
3.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这个题目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哪些差异?当差距不足一小时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三、质疑调节
(一)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2.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二)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4÷15=16 1.26÷28=0.7
(二)列竖式计算.
32÷5 6.6÷4 610÷16 37.5÷6
17.92除以32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1.26除以28,16.8除以28,1.35除以27。
探讨:在何种情形下,计算出的结果会小于1?在哪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数值会超过1?
五、课后作业
去年张村仅有24户人家拥有电视机,而今年新增了30户家庭购置了电视。那么,今年拥有电视机的张村家庭数量是去年的几倍呢?
一个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情况是这样的,平均每只鸡一年能产下294个蛋。若以每16个蛋的重量为1千克来换算,那么每只鸡一年产蛋的重量又是多少千克呢?
一只大象的体重达到了5.1吨,这个重量相当于15头黄牛的总和。那么,这只大象比那头黄牛重出了多少吨呢?
六、板书设计
永丰乡原先的拖拉机数量为36台,而目前已有117台。那么,目前拖拉机的数量是先前数量的几倍呢?
请获取该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教学设计方案——关于除数整数的小数除法部分.docx
相关信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二)
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学习进展,求学网数学频道特别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我们期望,由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二)》教案,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耕耘与收获相辅相成!我们坚信,只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勤奋努力、不断积累,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查看全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单元测试(一)
(1)758这个数字等于8个75相加的结果。(2)比200小2的那个数就是198。(3)如果乙的数值比甲少2,那么甲的数值就会比乙多2。(4)如果甲的数值是乙的3倍,而乙又是丙的2倍,那么甲的数值就等于丙的6倍。(5)并非所有的小数都比整数小。(6)百分之……(请继续阅读全文)。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口算除法
考虑到同学们当前的学习阶段,求学网数学频道特别推出了适合四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料。我们期望,由小编精心编制的数学教学计划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坚信只要同学们日常勤奋学习,积极积累,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加以科学运用,便能在学习之路上取得优异成绩。(查看全文)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计算工具的认识
考虑到同学们当前的学习阶段,求学网数学频道特地为四年级学生精心挑选了一系列辅助学习的教学资料。其中,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案和计算工具的介绍,期望能为你们提供帮助。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我们坚信,只要同学们在平日里勤奋学习,不断积累,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查看全文)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图形的变换
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进度,求学网数学网为大家准备了有助于四年级同学学习的教学资源,希望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到你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只要同学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科学运用,通过...(查看全文)
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进度,求学网数学网特地为五年级学生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期望小编所编写的《长方体的认识(二)》教案能对你们有所帮助。耕耘必有收获,只要同学们在平时多加学习、积累,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加以科学运用,通过不懈努力,必定能收获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和抽象归纳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空间思维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指出,先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等,均为二维空间的图形,通称为平面图形。而目前观察到的这些图形,它们占据了空间,我们则将它们定义为立体图形。
老师提问: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尝试识别出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将着手了解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里,你有没有观察到其他物品的轮廓呈现为长方体的形状呢?(请学生举例说明)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引导学生依次从正面、反面、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来计数,看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同时,仔细观察这些面各自的形状。(板书提示: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有哪些特别之处吗?(板书:这些相对的面是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
总结来看,长方体由六个面构成,这六个面均为长方形形状,其中可能存在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些相对的面在形状和尺寸上完全一致。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引导学生亲手触摸长方体的两个面交汇的区域,并向他们解释,这部分被称为长方体的棱。
请将直尺置于棱边,观察其表面平整无凹凸。由此可知,棱线笔直,属于线段,且可进行长度测量。
思考: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几条边?我们需要如何计数,才能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任何一条边?
将棱线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且可以采用相同的色调来标注出每组中彼此平行的棱线。统计后发现,每组包含四条棱线,总共有三组,因此总共是十二条棱线。(板书:共计12条棱线。)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请让学生亲手触摸长方体三个面交汇的部位,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交汇点被称为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构成,其形状可以是两个相对面为正方形的情况,该立体图形共有12条棱和8个顶点。在这些面中,相对的面彼此相同,而相对的棱则长度一致。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教师总结指出:鉴于长方体存在三组相互平行的棱,且每组棱的长度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选取汇聚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作为样本,并将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命名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度。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学生可以尝试将长方体横着、竖着、侧着放置,并分别描述其长、宽、高,从而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形态与体积是由其长、宽、高三个维度所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请将长方体教具置于桌面左侧上方,随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大家能否数出有多少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教师需指出那些不可见的边线,并指导学生识别出长度、宽度以及高度,随后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三、反馈练习.
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图案,我们需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随后,我们应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
取一个火柴盒,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然后,请描述一下每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探讨了长方体的特性,那么在长方体的六个面里,是否仅有两面是正方形呢?若其余的面也变为正方形,又将产生何种情形呢?同学们不妨思考一番,这将是下一节课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由六个面构成,这六个面均为长方形,其中可能存在一对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且这些相对的面在形状和尺寸上完全一致。
棱,指的是两个相邻平面相接的边缘。在一个几何体中,棱的数量为12条。其中,有4条棱彼此平行,并且它们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下载这份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教学方案——关于长方体知识的第二部分.docx
相关信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的功能有所掌握。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此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理解算盘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包括:首先,深化对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掌握;其次,加强亿以内数的读写技能,包括比较大小和省略亿、万后数字的处理;再者,通过练习材料,让学生深刻体会亿以内数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数感。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对亿以内数的读写技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旨在:(1)让学生对线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识别射线和直线,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2)让学生熟悉几种常见的角度,学会比较角度的大小,并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以及按照指定度数绘制角度。(3)通过参与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查阅全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课程,使学生深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以及数级等核心数学概念;其次,通过参与“小老师”活动,激发学生反思自身学习的能力;再者,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于亿以上数值中,那些中间和末尾带有零的数字的处理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辅助工具:题目卡片。教学环节:首先,对本节课涉及的多位数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板书主题:回顾多位数的认识。其次,翻开数学课本,查阅第一单元的内容,了解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详见全文)
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学业进展,求学网数学频道特地为五年级学生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我们期望,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土地面积单位的数学教案,能对大家的学习大有裨益。耕耘与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信只要同学们在平日里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并科学地加以运用,通过不懈努力,定能收获优异的学习成果!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的第110至112页内容,以及第113页上的练习二十二中的第1题至第4题。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究过程,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知识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手段。
熟悉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常规步骤和核对方法,并能准确执行计算及核对过程。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教师下达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完成调查:需探究居住社区内存在哪些主要的生活废弃物?各类废弃物在生活垃圾中所占比例大约是多少?哪些废弃物能够被回收再利用?学生可以依据居住的社区进行分组,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将所得的调查数据汇总填写至下方的表格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学生们需分享课前收集的调研信息,以此激发思维,使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随后,教师将某个小组整理完毕的统计数据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具体如下:
老师提到,纸张与废弃金属是垃圾回收的重点物品,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具体占有多大比例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评价。
学生们需对这三种计算方式各自作出评价。大家普遍认为,第一种方法虽然准确无误,但操作起来不够便捷。在进行通分时,并未寻找10和4的最小公倍数,而是选择了它们的公倍数,导致计算过程中数据量增大,最终还需进行约分。第二种方法既准确又简便,它首先找出10和4的最小公倍数,完成通分后再进行相加。而第三种方法则存在错误,其计算原理有误。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评价环节之后,教师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加法运算的步骤,同时进行讲解:鉴于10和4的最小公倍数为20,因此将圆形等分成为20等份,从而每个部分等于,每个部分等于,故而加法运算的结果等于等于。
教师:经过运算,有谁能分享一下,对于分母各异的两个分数,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在学生总结归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翻阅教材至第110页,指导他们将自己的表达与教材中的文字进行比对,从而掌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技巧。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的相关内容,并着手完成“做一做”部分中的第二题。首先,请认真解答该部分左侧的两道小题目。
- = ( ) - = ( )
学生们在检验计算结果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首先,他们可以采用重算法,即重新计算一遍原始的算式;其次,他们还可以运用逆算法,这种算法又分为两种,其中学生们普遍倾向于采用逆算法来进行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作业后,将进行集体点评。通过实物投影设备,展示之前提到的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详细阐述各自的计算步骤。当学生提及运用“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这一关系式进行验算时,应特别强调他们需先进行通分操作,并将相关表达式转换成最简形式。
在学生阐述算法之后,教师进一步指导总结: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首先要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请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环节的第二题,并特别关注该题右侧的两道小题目。
老师询问学生:“你能独立完成右边那两道小题的验算吗?请尝试一下。”学生开始独立进行验算。老师则在旁边巡视并给予指导。随后,老师挑选了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板书,展示他们的验算过程。在集体讨论反馈环节,首先请上台板书的学生分享他们采用的验算方法,接着请使用“加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出“-”和“-”的。老师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技巧应用到减法运算中。
老师询问:能否通过加减等运算符号,总结出不同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的计算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随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具体计算步骤为:首先进行通分操作,接着依照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师指向学生所验算的四道习题,询问:在进行分数加减运算的验算时,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与整数加减运算的验算方法是否一致呢?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需留意每道题目中两个分母的特定属性,进而直接识别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并计算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探讨了异分母分数进行加减运算的具体步骤。通常情况下,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进行通分操作,将其转换为同分母分数,接着依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在通分的过程中,为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我们应当选取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共分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技巧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执行这些计算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准确无误、操作纯熟、运用自如地掌握并执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计算规则,进行相关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探讨了不同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规则,大家还能回忆起来吗?请试着讲述一下。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这些分数的分子均为1,(并且)每道算式中涉及的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彼此互不相同的,(在计算过程中)只需将分母相乘得到的乘积作为新的分母,将分母相加或相减得到的和或差作为新的分子,便能够迅速计算出结果。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任务,每队由两名成员组成,一人负责出题,另一人负责解答,之后双方角色互换。需注意,自制的卡片分数不得超出本单元所规定的分数上限。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学生在做题前应先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的含义,然后才开始作图。在讲解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了“杨辉三角”的概念,接着指导他们计算表格中每行数字的总和,并总结出这些总和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将表格中的数字“1”全部替换为空格,观察这一规律是否依然存在;再将它们替换为空格,看看这一规律是否依然存在。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们首先动手操作,使用手中的教学工具,接着,他们运用分数的加法公式来记录和表达这一操作步骤。
首先,将四个苹果均匀地分配给八个孩子,每人将获得4除以8的结果,即0.5个;接着,将剩余的两个苹果再次平均分给八个孩子,每人将得到2除以8的数值,也就是0.25个;因此,每个孩子最终可以分到的苹果总数是0.5加上0.25,等于0.75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引导学生仔细审视图形的显著特征,思考如何安排思考顺序更为便捷,随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路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在O处填入恰当的数字,确保三角形的每一边上所包含的三个数字加起来的总和均为1。
严禁对特定内容进行篡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不得添加或删除任何部分。
请提供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它们的相加结果应为特定数值。你能列出几组这样的分数组合呢?
(五)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我们不仅深化了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技巧的理解,而且揭示了一些关键的计算规律。具体来说,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则:若两个分数的分子均为1且分母之间没有公因数,那么它们的加减结果可以用这两个分母的乘积作为分母,分母的和或差作为分子。今后,我们将运用这一规律来简化计算过程。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请下载相关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教学设计方案——关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docx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程是在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含义及其初步应用之后展开教学的。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并熟练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能够依据这些性质对分数进行准确的改写。
五年级数学二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 青岛版)
五年级数学教材第二单元关于百分数的分析(青岛版)首先阐述了本单元的教材地位,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及其应用之后展开学习的。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里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并且,它们也是小学数学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除法测试卷
【小编寄语】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特别搜集并整理了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的相关练习试卷,旨在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份试卷可供大家参考和练习,期望它能对大家的学业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2分。)1、8/11的……(详见全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我负责教授五⑴班的数学课程。总体来看,该班学生状况整体表现不错。班级总人数为77人,其中优秀学生占比20%,表现良好者占30%,中等水平的学生占35%,而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占15%。在纪律方面,班级的团队精神十分浓厚,同学们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尊敬师长,展现出良好的集体风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4)班学生总数为51名,其中多数同学对数学学科表现出浓厚兴趣,具备良好的接受能力和活跃的思维,学习态度亦较为端正;整体而言,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当出色。然而,根据上学年知识质量验收的结果,我们发现班级中存在显著的学业成绩差距,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