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在1972年完成了高中学业,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因素,他未能参加高考,这一经历成为了他终身的遗憾。他育有五个子女,我排行老大。鉴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我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就读中专,以此延续了父亲未能经历高考的遗憾。我家的大妹、二妹以及我的弟弟,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缓解父母的负担,他们三人初中尚未毕业便外出谋求生计,未曾经历高考,这成为了他们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幺妹成为我们家首位踏入高考考场的人。那是在2002年7月,她奔赴市区参加考试,恰逢家中农事繁忙之际,父母忙于照料二十余亩的庄稼,实在无法分身陪伴她参加高考。提及此事,幺妹感慨万分:当年,她目睹其他同学的家长在考场外焦急等待,而自己却无人问津,不禁泪流满面。她深知父母的辛劳,泪水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那是因为在她心中,高考象征着离家在即,是独自迎接生活变故的起点。她的哭泣,源于对即将到来的别离的感伤。
岁月如梭,我们家中关于高考的篇章仍在续写,而如今,这一传承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下一代手中。
今年,我二妹的女儿琪参加了高考。由于二妹夫在苏州工作,照料孩子的责任便落在了二妹的肩上。每天清晨五点多,二妹便起床唤醒孩子,驾驶电动车将她送往学校。到了晚上十点,她又准时去接孩子回家。无论风雨,她从未有过迟到。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她根据不同的营养食谱,轮流为孩子准备餐食。
二妹夫自半年前便在节假日专程前往上海的大学进行参观并拍照留念,向女儿描述那些重点院校的优良环境,激励她树立远大的志向,勤奋学习。他日复一日地打电话回家,从未有过间断。身为一个在外辛勤劳作,为家庭奋斗的父亲,他和我有着相同的遗憾,当年他也是选择了中专,未能参加高考,因此他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妹夫自三月起便着手申请周末值班,目的在于争取更多调休时间。他提前向公司高层请了假,计划在六月请假一周,以便陪伴女儿参加高考;七月再请假一周,协助女儿完成志愿填报;九月开学之际,还将请假数日,陪同女儿前往大学办理入学手续。
我目睹了二妹夫妇对孩子高考的深切关注和不懈努力,这份情感触动了我,让我心生感慨,也激发了我想要为他们出一份力的愿望。今年四月,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则信息,提及深圳有一位即将被保送至北大的高中生愿意出售自己的学习笔记,于是我便添加了这位学霸的微信,并购买了三门主要科目的学习笔记转送给二妹。尽管我不确定这些资料是否对孩子有所帮助,但至少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高考成为了我们全家的热门话题。在儿童节当天,我与父亲通电话,提及琪即将面临的高考,父亲透露近期他频繁在梦中看到琪成功考入了武汉大学。二妹夫也多次给我来电学校高考前一个月管理,详谈琪的学习进展学校高考前一个月管理,每次通话都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当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他总会将其分享至我们的家庭微信群中。
为了孩子的高考,我们全家三代齐心协力,投入其中。孩子本人同样勤奋刻苦,严格遵守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每周仅休息半天,日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六小时,但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茅,保持在三十名之内。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转变,不管结果如何,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愿每位考生都能在这场考试中全力以赴,呈现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成果。愿所有的家长都能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子女,不将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迈向人生新的篇章。
谢先莉,系广东省青年工作协会成员,同时还是深圳市、宝安区以及龙华区作家协会的会员。她的诗歌与散文作品,已在《散文百家》、《椰城》、《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南方工报》、《深圳特区报》、《教育导报》和《宝安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