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管辖,是一所综合性的普通高等院校。它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南湖之滨,这片土地正是传说中白云黄鹤的故乡。这所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中南民族学院,而在2002年3月,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该校始终将党的民族工作原则与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相融合,既兼顾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又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充分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个性特点,致力于开辟民族院校发展的新途径,从而使得学校的各项事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
该校占地面积达1446亩,校园建筑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超过280万册,并设有全国首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葱郁,四季飘香,具有鲜明民族风情的现代建筑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宜教、宜研、宜居的和谐环境。
学校目前拥有来自56个民族的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共计23258名中南名族大学,招生区域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湖北、河南、内蒙古、新疆、广西等五个省份,学校成为首批招生单位,新生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超过了90%,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61%。此外,学校现有教职工1891名,其中专任教师有1201人。在教师队伍中,正副教授共有571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达到30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3位,29位教师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32位是省部级专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高达72%,从而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势头强劲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秉持着“服务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助力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办学理念,设立了涵盖9大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涵盖10大门类的硕士学位点共53个,其中包含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自2005年起,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了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20门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设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基地,以及1个湖北省高校的优势学科和2个特色学科。此外,还有14门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起,该校已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资格。学校设立了包括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女书研究、土家族研究、应用化学研究、等离子体研究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在内的共计48个研究所或中心。“十五”计划期间,学校承接了各类科研项目1050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项目超过140项;同时,教学科研人员出版了接近200部的各类著作,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4000篇论文。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塑造给予高度重视,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倡导全面成长。自建校以来,学校已成功培育了约七万名来自不同民族的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为维护国家民族团结与安定,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因卓越的办学成果享誉全球,其声誉远播。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持续深化,该校正加速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开放办学的范围。截至目前,我校已同美国威斯康星州Plattville的州立大学、LaCrosse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的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以及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还有法国的波尔多四大等共计2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携手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共同创立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拔杰出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赴海外进行访问、交流和学习,同时派出教师出国进行授课、深造及科研工作,并邀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及开展合作项目,从而显著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学校事业近年来实现了迅猛进步,2001年,该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中荣获佳绩,次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与国家民委及武汉市政府携手共建,期间,2001至2002年、2003至2004年、2005至2006年以及2007至2008年,学校连续四年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5月,学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2006年,我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次获得优秀评价。2008年学校获得“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
中南民族大学师生在团结协作的校领导班子引领下,持续深化各项事业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实力,加强教学质量,致力于打造和谐校园中南名族大学,努力实现建设特色突出、民众满意度更高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断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