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效课堂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教师需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及学生的具体状况,精确且恰当地设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其次,鉴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课堂实际状况往往难以完全一致,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目标;最后,这样的调整旨在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学生,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更恰当地展现其适用性。第二点,教学活动应当确保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否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以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协作与展示,从而让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进行跟踪、检查、回应和化解,通过多样化手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师生共同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着力推动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面对当局提出下学期将推行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和消极,担忧这会不会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导致教师们身心俱疲,而实际效果却未必理想。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持续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从而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逐步消除因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不足而引发的依赖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同时逐步解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忽视的问题。
其次,学校将展开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讨教材内容、探究教学方法以及进行课后反思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低效教学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反,如果一节课经过精心准备,公开课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然而,这却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并非可以确保充足。
第三,要重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的教案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案,因为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如何讲解,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一节课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是跟随老师的思路前进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乏思考,不动脑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口号,也不愿意动手实践。长此以往,只有少数优等生会举手发言,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显得非常被动。常常听到人们抱怨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这或许与教师所准备的教案有关。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专注于教学内容,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若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探究,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考虑,仅凭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将大大降低,更别提高效性了。因此,在课前,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有效预设”和“有效准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预设问题准备练习要有差异。
第四,课堂提问的研究与设计至关重要。在常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提问往往耗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导致为提问而提问,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若要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研究,确保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价值,又富有启发性,同时具备一定的难度。此外,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还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进行“有效提问”课后还要进行“有效评价”、“有效反思”。
第五,需强化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和调节。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确保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口号,确保目标清晰。此外,应减少单纯的讲授与聆听,而增加学生发言与实践活动,并尝试在教学中融入评价环节。
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的简洁与情感的充沛,却很少讨论学生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因此,为了确保课堂效率的提升,评价学生的方法也必须高效。
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效率,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首要任务是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就目前而言,他们的知识积累尚不充足,若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学——例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学习十分钟——恐怕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需逐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接着促使教师减少个人讲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习惯。首先,在具备丰富经验的青年教师中开展示范教学,随后在骨干教师中于小范围内进行尝试,最终逐步扩大实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