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大学,坐落于匈牙利,自1635年建校以来,便在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成为中东欧地区享有极高学术声誉的学府之一。该校还是该地区最早开设中文系的高等教育机构。自1923年中文系设立至今,已历经百年沧桑。随着罗兰大学中文系的不断壮大,中文教育在匈牙利也逐渐从罕见走向了广泛普及。
探讨匈牙利中文教育的演进路径,分析该国“中文热”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动因,以及中文教育对中匈两国关系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问题成为了匈牙利汉学家、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Imre Hamar)教授近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独家访谈的核心内容。
罗兰大学是匈牙利首批汉学家“摇篮”
匈牙利对中文的传授历史始于1923年,那一年,享有盛誉的突厥学者维莫斯·普罗勒教授在罗兰大学创设了东亚系,并开始讲授日语与中文。及至1943年,被誉为“匈牙利汉学奠基人”的李盖提教授接棒维莫斯·普罗勒教授,继续从事相关教学工作。李盖提,作为法国知名汉学家保罗·伯希和的弟子,在巴黎深造期间,不仅掌握了高深的研究技能,而且将这些宝贵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了教育教学实践。
郝清新透露,在接下来的大约20年间,罗兰大学东亚系成功培育出了匈牙利历史上首批汉学研究者,其中包括杜克义(Ferenc T?kei)和陈国(Barnabás Csongor)等知名学者。他们主要从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
罗兰大学在加强中文人才培养方面,得益于中匈两国间日益紧密的交流合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匈牙利便成为首批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49年10月6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匈牙利开启了相互派遣留学生的交流机制。
在昔日,一群来自匈牙利的学子虽然汉语水平尚有不足,却能在文献阅读上得心应手。他们随后被选派至北京大学深造,专攻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学。郝清新提到,这些学子学成归国后,诸如高恩德(Endre Galla)与尤山度(Józsa Sándor)等佼佼者纷纷回到罗兰大学中文系,担任教职,致力于中文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郝清新目睹了中文教育在匈牙利逐步推广的全过程。起初,罗兰大学将中文作为辅修科目开设。到了1985年,中文专业得以提升,从B类升级为A类,与英语、法语及德语并列。1986年,郝清新抵达罗兰大学时,中文已变为核心课程。此后,报考中文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到了2000年,中文系更是开启了汉学博士项目。
2002年,郝清新接任中文系系主任一职,着手推动一系列政策改革,废除了对中文系招生规模的限制。在他的领导下,罗兰大学中文系在中文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5年,该系设立了匈牙利境内唯一的中文教师培养硕士项目。截至目前,罗兰大学中文系每年大约能够招收约100名学生,这一数字相较于1986年增长了近十倍。
记者漫步于罗兰大学文学院的校园,不时遇见能说地道汉语的学生。据调查,罗兰大学中文系现已开设涵盖本科、硕士及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中文教育项目。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汉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翻译等多个领域。该系已与众多中国高等学府,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并借助交换生计划、共同科研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多种途径,有效推动了中匈两国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在匈牙利历史悠久的塞克什白堡古地,举办了一场展示中国秦朝兵马俑复制品的展览。此次展览中,共有将近五十件兵马俑复制品以及两件铜制战车的复制品展出。以下是2024年5月7日当地时间所拍摄的秦兵马俑复制品的照片。摄影:中新社记者德永健。
匈牙利“中文热”有历史和现实成因
2006年12月,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诞生,标志着匈牙利本土首座孔子学院的建立,同时也成为了该国最早设立且规模最为宏大的汉语及文化推广机构。郝清新透露,2007年,罗兰大学旗下的四所附属中学中,已有其中一所着手开设汉语课程,并将中文设定为第二外语。同年,他积极推动将中文纳入匈牙利的高考课程体系。
目前,中文教育已被纳入匈牙利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青少年们便有机会将中文选为第一外语参与升学考试。郝清新对此表示,这一举措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推广中文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在促进匈中两国语言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互鉴方面贡献显著。担任该学院外方院长的郝清新及其同事,不仅共同编撰了匈牙利首部本土汉语教材——《匈牙利高中汉语课本》,还制作了《汉匈词典》和《匈汉词典》等实用工具书。
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示范作用使得匈牙利国内的孔子学院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中文学习的热情也不断攀升。据郝清新介绍,匈牙利目前拥有6所孔子学院,并且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课程。另外,匈牙利还有两所教会大学,虽然它们没有设立孔子学院,但近十年来都设立了中文系。众多中学和小学都设立了中文课程,以匈中双语学校为例,那里聚集了许多匈牙利籍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普遍选择前往中国继续深造。
在布达佩斯布达佩斯 大学,每年参与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大约在六七百左右,这一数字对于当地学生群体而言显得尤为突出。郝清新强调,这种“中文热”在匈牙利已持续多年,其背后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也有现实生活的广泛需求。例如,匈中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深厚。匈牙利学者甚至认为,匈牙利人的根源在东方,这种文化上的联系使得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两国文化传承中存在诸多相似点,均对家庭观念和待客之道给予高度重视。此外,匈牙利实施“向东开放”策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深度契合,吸引了众多中资企业赴匈投资布局,进而促进了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郝清新指出,目前诸如匈塞铁路等重大工程已在匈牙利顺利实施,且尚有众多项目处于洽谈与建设阶段;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在匈牙利进行投资,且在当地提供的高薪待遇颇受好评。若学生精通中文,未来将拥有更多就业选择。“我校众多学子在求学期间便开始实习。对于中文教学,当地需求旺盛。”
中文教育增进东西方相互理解
现今,西方世界对中国持有诸多误解,而中文教学在促进东西方彼此了解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郝清新认为,若要深化东西方的相互理解,文化交流至关重要。身为汉学研究者,他们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2024年5月7日,正值当地时间,匈牙利民众纷纷踏入位于塞克什白堡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参观了一场名为“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的展览。中新社的摄影师德永健捕捉了这一幕。
郝清新强调,我们必须提升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水平。实际上,我国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众多国人热衷于学习英语及欧洲语言。他们通过广泛阅读,对欧洲的历史、音乐等领域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若询问普通欧洲人,他们或许能说出北京或上海,但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却知之甚少。“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尚显不足。”
郝清新强调,中匈两国之间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汉学家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文教育的推广显得尤为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我们必须培养出更多精通汉语的专业人才。”
郝清新期望两国高等教育机构能增加更多交流机会。据他透露,罗兰大学设立了众多奖学金,旨在激励中文系学子前往我国进行交流学习。然而,疫情期间,此类交流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幸运的是,目前交流正逐步恢复,今年已有众多学生赴我国进行交流。“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这对加深彼此间的理解至关重要。”
考虑到语言体系的差异,欧洲人学习中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采访结束时布达佩斯 大学,郝清新强调,中文学习者必须持之以恒,掌握克服挑战的方法,培养对汉字的喜爱,因为书写汉字往往是他们遇到的最主要难题。“我们当年学习中文时,每日都在练习汉字,即便记了又忘,还是继续写。不要气馁,终将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不懈的努力。”(完)
受访者简介:
郝清新,即Imre Hamar,是匈牙利著名的汉学家,同时担任罗兰大学的副校长一职。他荣获了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并负责编辑了新版《匈汉词典》以及《汉匈词典》。值得一提的是,罗兰大学的中文系成立于1923年,在中东欧地区的高校中,它是率先设立中文系的院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