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锦山中学共有11名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一喜讯让众人不禁感慨万分:若是在十年前,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象的情景。历经从低谷到复兴的蜕变,锦山中学已成为赤峰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县域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范。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级市,拥有公办普通高中44所,其中包括41所县域高中(通常简称为县中),在校学生总数达到8.1万人;同时,该市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几乎占据了全区报名人数的五分之一。昔日,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化步伐以及公共教育政策的综合影响,赤峰市的八个旗县中学曾面临严重的“困境”,教师纷纷离职,学生流失严重,升学率跌至谷底,甚至招生计划都无法圆满完成。
发起对县中保卫战的攻势。近些年,赤峰市致力于挖掘根本、把握关键,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精确策略,开创性地实行“五统一”招生考试体系,成功突破了“县中衰落”的困境,使得全市41所县中重焕活力。在2024年的高考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赤峰市共录取了41名学生,其中70%的学生来自县中;而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949人,其中80%的学生同样来自县中。
那么,重振县中,赤峰市是如何做到的?
为了维护招生秩序,有效制止“生源争夺战”,这是重塑县域中学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
赤峰市对全市高中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统一实施了中考报名、考试、阅卷、录取及质量分析等五个环节,确保了招生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在普通高中招生方面,主要面向旗县区内的学生赤峰二中吧,同时,部分优秀的普通高中在严格限定比例的前提下,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区域外学生,以适应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此举旨在从源头开始规范招生秩序,坚决杜绝抢夺生源的现象,严厉整治普通高中招生中的各种乱象。
于海涛,乌丹一中校长,如此评价道:“近三四年间,招生环境实现了从混乱到有序的转变,优质生源得以稳固地留在了本地。”他认为,随着招生秩序的规范,教育环境得到了优化,学校得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
赤峰市在推进县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紧接着的第二步工作是促进教育内在品质的提升,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实施招生制度改革,旨在留住本地生源,从而助力县级中学的内涵式发展,保障旗县学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全市范围内的县级中学严格限制班级人数不超过48人,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实现了县域间普通高中在规模、生源和师资力量上相对均衡的状态。同时,我们致力于强化学科建设,持续提高其内在发展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18个学科首席专家工作室,建立了3个“强基计划”基地,35个市级学科基地,7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及2个集团学校。在这些举措下,各校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态势。
赤峰市教育局的副局长于福奎指出,目前全市的普通高中在发展上既同步前进,又各有特色,众多县级高中的高考高分段学生人数与城区高中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超过了城区高中,全市范围内并未出现哪所高中独占鳌头的现象。
赤峰市的第三个成功做法在于,他们坚定地实施分门别类的指导策略,以此推动县级中学的多元化进步。他们指导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其独特优势,重新确立教育目标,进而促使各类高中实现优质、强势、特色化的办学。打造一流的高中教育品牌,致力于提升一本和本科的录取比例,从而为具备学习潜力的学子们开辟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校,为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打造个性化发展的舞台;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综合性高中,既注重文化课程的提升,也着力培养特长生。
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中学校园橄榄球运动。
改造效果显著,宁城县八里罕中学在体育、艺术课程上进行革新,近三年来,大约有200名学生成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体育和艺术院校,本科升学率远超众多一类高中,实现了“低进高出”的突破。
利用京蒙协作的“教育倍增计划”这一有利条件赤峰二中吧,赤峰市在参与京蒙对口帮扶的基础上,成功推动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与赤峰二中、北京钱学森中学与赤峰蒙中、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与乌丹一中、北京曾军良学校与赤峰四中等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支援关系的建立。
赤峰市的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现在既科学又规范,内涵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全面的优化,民众的满意度也是一年比一年提高。特别是学生能够在家门口接受教育,这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县域内的生源没有外流,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守护了人口的基本盘,也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正面的连锁反应。
赤峰市教育局的局长刘玉海指出,赤峰市作为内蒙古的教育重镇,一直秉承着尊崇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在当地已经成为一块璀璨的招牌。该市严格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他们深入推进高中教育引领战略,通过高中教育模式的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转型升级,力求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连贯性、一体化培养。构建高端特长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培养基地及兴趣班的发展,扩大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特长生的培养途径,为学生成长开辟新的成功路径。实施“1+3”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一体化战略,通过小学阶段发掘、初中阶段培育、高中阶段强化的模式,强化对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培养力度,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