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和中安新闻客户端报道,为了确保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招生等环节的顺畅对接,安徽省教育厅根据省内普通高中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近期发布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强调,需推动高中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确保课程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全面贯彻新课程、新教材所倡导的理念与规范。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分类指导、强化整体协调、优化制度建设的原则,引导各地各校探索深化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科学的质量观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课程设置
《实施方案》对新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详细规定,涵盖了学制、课时分配、课程种类、具体科目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构建与执行,从而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课程工作的监督和控制能力。
首先,我们关注学制和课时安排。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时间为三年。在这一学年中,学生需经历52周的时间,其中,用于教学的周数为40周,社会实践周数为1周,而假期部分,包括寒暑假以及节假日等,共计11周。每周的课时数为35节,每节课的时长为45分钟。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生通过完成18课时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取1个学分。通常,课程的教学时间会按照18课时的整数倍来安排。
课程类别方面,高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大类。在这些类别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范畴,而选修课程则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校本课程。
第三点,涉及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普通高中需开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多个基础科目,以及技术类课程(涵盖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类课程(包括音乐与美术)安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此外,还需开设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四是关于课程设置。考虑到安徽省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统一规划必修课程;而选择性必修课程则允许学生依据高校的专业科目指南、个人兴趣以及毕业所需的学分自行挑选;至于选修课程,学生有权自行决定,学校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安排。
第五点,关于毕业学分的规定。学生需按照课程要求完成相应学时的学习,并通过考试(或考核)取得合格成绩,便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标准为144学分。
主要措施
《实施方案》依据安徽省的教育教学现状以及高考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涵盖六个不同领域的具体工作措施。
首先,要精心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各地需制定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在育人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特别要强调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地位,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推动学生进步方面的特殊贡献,协调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同时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此外,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精心开设选修课程,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二是强化学校课程的管理工作。需合理规划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这三类课程,严格遵守各科目设置及学分规定来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国家课程的全面开设和高质量实施,同时不得擅自调整科目教学的总时长和每周课时数。
三是确保选课走班的有序实施。各地需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及运作模式,并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的指导文件。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精心设计多样化的课程选项,充分尊重学生的选课自由,尽力满足他们的课程选择需求。同时,研发课程安排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教学管理的效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造一套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作体系。
第四,需推进课堂教学的革新。各地需增强对教育教法的研究与辅导,确保学科核心素质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育全程,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
五是强化学生成长辅导。学校需构建完善的学生成长辅导体系,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教师团队,并重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辅导协作模式。
六、需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各地需强化对学校学分认定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并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各学校需制定针对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计划,借助全省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优异表现,全面展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状况。考试出题需紧密贴合社会现实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安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记者 聂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