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岛的教育界备受瞩目,山东大学成为了焦点。阔别青岛六十载的山东大学,强势重返舞台。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崂山之麓、鳌山湾畔,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山大青岛校区,于9月24日正式投入使用。山东大学重返青岛之际,已不再孤单。在过去十五年间,青岛的高校圈子迅速壮大,呈现出有望成为北方高等教育重镇的态势。青岛高校版图经过扩张青岛大学东院到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打车要多久,现已逐步构建起西海岸、蓝色硅谷、崂山区以及高新区这四大高校密集区域。
青岛“土著”高校的东征西扩
时光倒流至十五年前,即2001年。在那个年代,提及青岛的学府,人们通常会提及四所:位于鱼山的中国海洋大学,那时它还被称为青岛海洋大学;主要坐落于麦岛地区的青岛大学;坐落在抚顺路上的青岛理工大学,当时它名叫青岛建工学院;以及位于胜利桥的青岛科技大学,那时它被称作青岛化工学院。
彼时的四所院校,大多坐落于青岛市区,无论选择哪所,都让人感到距离颇为亲近,而且校园规模并不算宽广,绕行一周所需时间并不长。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承载着国家荣誉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设立鱼山、浮山、崂山三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已成为核心校区,而充满人文氛围的鱼山校区则更多地承载着历史情感;青岛大学已形成东部崂山校区、中部麦岛校区以及西部登州路医学院三个校区共同发展的格局;青岛理工大学已拓展至市北校区、黄岛长江中路校区、黄岛嘉陵江路校区以及临沂费县四个校区青岛大学东院到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打车要多久,学生群体主要聚集在黄岛嘉陵江路的新校区;青岛科技大学则分布有胜利桥四方校区、崂山校区和高密校区三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是其主要校区。
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跨度内,这四所高校分别向东方拓展,于崂山区开辟新领地;同时,它们也向西方延伸,在西海岸建立了新的据点。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有的校区面积持续增长,而原先位于市区的核心校区,其重要性已逐渐减弱。
四所高校的进步仍在持续,青岛大学第二阶段的建设已被纳入青岛市“十三五”规划之中;同时,海大也计划将校区扩展至西海岸区域,而海大珠山校区的名称已出现在黄岛区民政局发布的征询意见公告上。
外地高校进青四所变八所
高校在异地设立校区或分校是常见现象,然而青岛在引进高校方面的举措却非同寻常,甚至能够将外地高校的核心基地迁移至青岛。青岛的公办综合性本科院校数量由原先的四所激增至八所,实现了数量上的显著增长。
2001年,青岛农业大学,其前身是莱阳农学院,正式设立了青岛校区。到了2002年9月,该校区宣告建成,并迎来了首批超过3000名学生的入住。
2007年,在教育部及山东省政府的共同批准下,莱阳农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这一变更不仅标志着学校名称的转变,还意味着其办学地点从山东省莱阳市迁移至青岛市城阳区。自此,青岛农业大学正式融入了青岛高等教育体系。
近年来,青岛二本的学子们纷纷将青岛农业大学视为理想的选择,该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
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该学府在泰安与济南两地设有校区,其办学核心随后转移至青岛校区。
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完成了法人注册地的变更,注册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该校在泰安市和济南市设立了各自的校区。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设在青岛,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名为“双科”的教育联盟。
青岛农大和山东科技大学之后,更重磅的外地高校来了。
2004年8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石油大学(华东)启动青岛校区的建设项目。这所高校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总部位于东营。
最初抵达青岛的是那群来自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随后,本科生们也接踵而至。到了2011年,该校51个专业共迎来了4900名新生,他们全部选择在青岛校区就读,从而使得石油大学在青岛实现了校区化。
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经过四年的建设,该校区于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
青岛即墨市鳌山卫街道,位于崂山之麓、鳌山湾之畔,与温泉区相邻,是青岛市“蓝色硅谷”的核心地带。该校区规划占地总面积达3000亩。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法学院等六个学院的新生,共计千余人,成为首批入住的学生。
今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启了首次招生工作。该校本部与青岛校区采用了相同的招生代码进行招生。尽管青岛校区尚属新建,但其生源质量却相当出色,这充分体现了山东大学对青岛校区的高度重视。
截至目前,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三所211高校已全部汇集于青岛。同时,青岛的公立综合性本科院校数量也从原先的四所激增至八所,实现了数量上的翻倍增长。
五大公办高职撑起专科气场
随着青岛综合本科高校阵容的持续扩充,该市的高职院校亦逐步构建起了独有的发展框架,并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专科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支关键力量。
大约在2002年,青岛的高职院校基本框架确立,其中五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初步形态已经确定。这些院校的前身包括了职工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学院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等。
2002年4月,青岛教育学院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合并,共同成立了全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如今,该学院已发展壮大,学生人数超过万人,已成为我国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
2002年,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正式诞生。随后,2014年,山东省商务技校以及服务外包泰安基地加入了学院大家庭;2015年,山东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和青岛基地也相继并入;2016年,学院更是跨洋设立,在美国华盛顿开设了分校。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获得批准设立,它是我国首家独立建制的酒店管理学院。
在2002年,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发文批准设立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并将其纳入当年的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之中;到了2006年,该学院胶南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这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均已设立新的校区,它们拥有较为宽敞的发展空间,同时每所院校都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2010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变更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这一变更标志着青岛地区五大高等职业院校的阵容正式确立。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主校区目前位于江西路,校园规模不大。学校近期在西海岸积极规划新校区的建设。同时,青岛市正计划与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合作,共同打造大连海事大学青岛校区。目前,这一合作项目已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民办高校有的升本有的停招
高校的繁荣昌盛,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密不可分。位于青岛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近年来亦历经波折,部分院校成功晋升为本科院校,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然而,也有一些院校已暂停招生工作。
2003年,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崭露头角,该学院系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盛世华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依照全新机制和模式共同创立的全省首个、青岛唯一的独立学院。自2004年起,该学院正式开始招收学生。
2005年,青岛学院在胶州成立,成为中国海洋大学下属的第二所独立学院。随后,在201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转型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青岛工学院。
自独立学院成立之初,依托母体高校的强大支撑,开设了本科及专科教育项目,校内可实现专升本,毕业生还能获得母校颁发的学位证书,因而吸引了众多考生报名,招生形势一度十分热烈。自2008年起,依据教育部出台的新规,独立学院需自行颁发学位证书,不得再使用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这一独立颁发学位的新政对独立学院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青岛的纯民办高校,发展轨迹则有所不同。
青岛滨海学院自1992年建立,1999年荣获山东省首个民办专科院校的称号,并于2005年成功晋升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青岛黄海学院始建于1996年,于2003年搬迁至胶南新校区,并在2011年成功晋升为本科院校。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亦于2014年圆满实现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目标。
创建于1992年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仍为专科院校。
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6年,曾一度备受瞩目,却因资金短缺问题,于2014年被迫暂停招生,现已从山东省高校名录中消失。
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名高等学府资源的激烈争夺,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规模扩张中便可窥见端倪。仅在今年,北航便启动了一系列对外的重要合作项目。
五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青岛市签署了战略协作框架,正式设立了北航青岛研究院以及北航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岛分室。
在六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协作协议,共同推进包括建设北航杭州校区和打造航空航天主题小镇在内的多个项目。
七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达成了一项全面的战略合作,着重于规划并建设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微电子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等项目。
8月份,北航和成都签约,打造北航国际创新港项目等。
近些年,众多城市纷纷加大力度吸引一流高等学府入驻,如深圳、苏州等地更是动作不断,频繁引进。
青岛在吸引高等学府方面同样动作频频,今年初,该市正式发布了《关于加速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青岛承诺将为国内外一流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包括资金和土地在内的多项扶持措施: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在青岛设立校区或分校,划拨特定区域并预留500至3000亩的土地;对于引进的独立法人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首年提供至少1000万元的资助,后续年度根据表现每年至少提供400万元,连续资助五年;对于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青岛市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实施“一事一议”政策,给予特别扶持……
自然地,在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政策背景下,对于引进的高校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内大学原则上必须是“985”、“211”工程大学,或者是国内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同时,它们还需具备“增强青岛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汇聚能力”的能力,为打造一个宜居且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借鉴
从无到有,深圳引进高校研究院达百家
在引进高校这件事儿上,中国很难有城市比得上深圳。
深圳虽然是一座新兴城市,但它的教育根基相对单薄,境内仅有深圳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等教育机构。
十数载前,深圳便着手引入知名学府设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漫步于深圳大学校园,北大深圳研究院、清华深圳研究院以及哈工大深圳研究院的楼宇便映入眼帘,它们堪称名校研究院的典范。据非完整统计,目前深圳的高校研究院已逾百家。
从研究院起步,有的高校在深圳建起了校区,一步步扎根更深。
十四载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自我国最北部迁至深圳,在此设立了深圳研究生院,开启了其教育征程。至今,已成功培养出十四届共七千多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201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深圳研究生院着手筹备开展本科教育项目。
2000年武汉大学在深圳建设研究院,现已筹备建设深圳校区。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在深圳设立了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在深圳设立了校区;同样,清华大学在深圳建立了国际校区,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也都在深圳校区建设进程中。
记者经过采访得知,在引进高等学府的过程中,青岛也采纳了深圳的许多做法。早年,青岛市的科研机构主要依循传统的体制和机制,固定编制和人员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机构的成长。自2012年开始,青岛开始效仿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四不像”模式,本地科研机构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中,一些新引进的机构转变为无级别、无编制或编制较少的事业单位,推行全员合同聘任和企业化管理,从而激发了创新潜能。
而高校一旦与青岛有了联系,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能。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及青岛船舶产业园率先在西海岸新区设立,随后哈工大青岛校区选址确定;中国科学院与青岛的合作频繁,项目一个接一个地达成共识;早在十余年前,上海财经大学便在青岛开展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项目;随着青岛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个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市政府与上海财大在2014年年底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