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法试题》系会员贡献,可免费在线浏览,相关资料丰富,详尽内容可于教育资源板块的天天文库中查阅。
1、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题,探究、思考以及应用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途径。2、《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进行了明确,并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四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阐释。3、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扮演主导角色,教师则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4、对数学学习的评估不仅要重视学习成果,还需关注学习过程。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学习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数学,每个人都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并且每个人都能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成就。6、在强化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并将这两者融入各个年级的教学活动中。7、伴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应用,
广泛运用此工具,有助于简化大量笔算及繁杂的四则混合计算。在笔算加减法中,通常以几位数为主,位数通常不会超过某个特定数。至于笔算乘法,一个乘数最多为两位数,而另一个乘数通常不超过一定位数。在笔算除法中,除数的位数则不应超过某个限制。至于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步骤数以某个数量为主,通常不会超过另一个特定的步骤数。在选取应用题时,需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确保题型呈现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采用图示、表格、图表等多种形式。同时,应合理安排一些包含多余条件或具有开放性的问题。10、7厘米等于70毫米,4公里等于4000米,8千克等于8000克。
3、150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又等于多少升?11、若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那么这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并且这个数可以分解为()。12、对于数字1.29090……,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结果是()。13、对于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其周长是(),面积是()。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应当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能够识别并理解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并掌握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在判断题部分:一、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方法应当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二、在0.3与0.4之间存在着无数个具有两位小数的数字。()三、在量与计量的领域,我们应当使用我国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4、该木块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其底面积恰好为1平方分米。5、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首先教授学生基本的口算技巧,随后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数学运算训练。
2、一条直线将一个正方形等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题,存在()。在联欢会上,教室里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进行装饰。你知道第16个气球的颜色是什么吗?A、红B、黄C、绿4、请在横线上填写数字,以使这一列数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5、7、()、()、A、11、17、27B、8、12、14C、16、20、25四、在接下来的应用题中(每题10分),1、某工厂在十月份的实际用水量为480吨,较原定计划有所减少,请问节约了多少吨水?2、一项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完成,需要()。
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两倍,若单独工作,乙需要8天完成这项任务。若甲乙两人共同合作,我们需要计算他们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在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法试题中,此类问题旨在考察考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填空题中,数学被定义为研究数量和结构的科学,而数学课程的目标是达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中,还应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将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主要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同时,将数学教学目标细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
7、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四基”,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两能”则涵盖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需妥善处理以下几对关系:预设与实际教学进程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根本目标有哪些?2、课程标准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3、“数感”这一概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7、如何评估估算的三个主要特征?对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6、确定物体方位与位置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三、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1——5”的认识》这一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简析。教学目标:首先,使学生能够运用1至5的数字来表示物品的数量,并了解这些数字的顺序,能够正确识别并读出1至5的数字,从而培养起基本的数字感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再者,让学生在同伴间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相互学习的乐趣。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