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变动实在是不少就说柘荣县这一串折腾,那更是值得说道说道
初期建制简单
新中国刚成立那时候,柘荣县人民政府设置简单,有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柘荣一中报名多少钱,先沿用起旧保甲编制执行新政。那时候县里头面积不大,人口或许也还不算多。这样的设置在适应新政推进各工作上,应该是起到不小作用的。虽说是暂时用着旧编制,但其实新的章程都已经在慢慢推动起来了。
区域多次调整
1950年1月,双城镇撤销柘荣一中报名多少钱,全县分为3个区了。随着社会前行、各项事务开展,不断摸索适合发展的设置方式。1952年4月土地改革搞完后,又变成了3区1镇35乡。到1954年9月调整成3区1镇43乡,每一次调整,都反映着当时县内局势和推进治理的需要,可见那时候对行政区划的敏感度是相当高
建置波折变化
1955年一区区公所撤销,下面1镇15乡归县直接领导,接着三区还改名楮坪区,区公所驻地也搬了。时间到1956年,4月从1镇43乡变成1镇30乡,可是到了8月,柘荣县建制干脆裁撤了,整个并入福安县。这一折腾把区划搞复杂多了,并入福安后又出现了新的区编制组合。
公社化大转变
1958年又整出大动作来!富溪区和柘荣区合并后再次调整成1镇8乡,然后就是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成立,下面带4个公社、42个生产大队了。这期间还有各种分社的拆解和合并,什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富溪公社加了东溪和山樟大队。公社体制下,各区域职能、人员安排等都得跟着动起来。
体制反复重建
1961年7月体制下放,又恢复区建制,原来的3个公社成了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那么多生产大队又整编成立很多个小公社。1964年更搞,双城镇和新城公社合并搞出城关镇和公社。这样持续不断的调整重建,基层工作人员和办事老百姓,那脑袋都得转晕。县制也是1966年整的跟坐过山车一样,撤销又恢复的。
建镇历程收官
往后好几年,不断在一些细节上调整。什么建个镇专门处理非农业人口事务,啥增加一些生产队啦......到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建完乡和镇委会后,这折腾才像是暂时有个收尾。这几十年那折腾的,可见各部门真是想把地方行政区划给弄个最合适。
我就想问大伙了,大家所在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发期间,有没有这样反复调整的情况?要觉得我说得还是有看头,就顺手点个赞,分享出去!